第17章 大漢寒門的曙光
火柴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大漢寒門的曙光,大漢:隱忍二十年,漢武帝被架空了,火柴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翌日。
《長安晨報》作為帝國喉舌,對新帝登基推行的新政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報道。
《大漢新政:時代轉折下的波瀾與希望》,詳細而準確的闡述了這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
長安,這座帝國的心臟,成為這場變革的舞臺中心,由於今日《長安晨報》和晚報的發行,人們已經養成了早晚看報紙,休閒娛樂、談論政事的習慣。
街頭巷尾都在熱議新的改革措施。
最為矚目的,則是土豆和紅薯的出現,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對它們的出現和產量,充滿了好奇和希望。
在這個苛捐雜稅猛如虎,災害連年的時代,給人們帶來了曙光。
“陛下萬歲萬萬歲!”
“飽食者當長憶關內侯!”
“……”
等等感恩戴德的言論,充滿了長安城的大街小巷,更有甚至彈冠相慶。
無數人對著未央宮的方向激動叩拜!
秦皇漢武也沒喲解決的問題,如今剛剛登基的劉據做到了。
而這些的情況,在咸陽百姓看來,則是早已經歷。
很多咸陽士子、百姓爆料的關於劉據早年就在當地實施的改革舉措,在《長安晨報》、晚報上被無數人追捧。
甚至有人些街頭藝人,將此編成了段子,在酒樓和街頭獻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劉據剛剛登基,其聖明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
取消鹽鐵官營,以及其它相關苛捐雜稅,這一舉措也得到了人們的擁護。
市場上的鹽鐵價格逐漸趨於平穩,一些原本因官營壟斷而蕭條的民間手工業作坊,又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鐵匠鋪裡爐火熊熊,鐵匠們揮汗如雨,打造出的農具和生活用品更加物美價廉,百姓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善。
“陛下聖明啊,真是讓咱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頭,這日子啊,越來越有滋味了!”
有老工匠笑著對旁人感慨,還不忘對著未央宮的方向拜了又拜!
而當“科舉制正式推行,天下士子共赴考場爭功名”這一訊息刊載時,整個大漢都沸騰了。
以往,寒門子弟想要進入仕途,可謂難如登天,察舉制下的舉薦之門多為世家大族所把持。
如今,科舉制的出現,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他們心中多年的夢想。
在長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年輕士子們手捧書卷,熱烈地討論著經史子集、治國方略,為即將到來的科舉考試做著準備。
那些簡陋的書館、私塾裡,更是擠滿了求學若渴的學子,他們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
“往昔我等出身貧寒,縱有滿腹經綸,亦難有出頭之日。如今陛下推行科舉,這是我等改變命運、報效國家的絕佳機會啊!”
一位寒門子弟,激動地對同伴說道。
而在一處偏僻的鄉野村落,一間破舊的茅屋中,年輕的寒門學子魏相整埋頭苦讀先賢經典。
“魏相,你埋頭苦讀數年,可有寸功?還不是一副窮酸相,厚著臉皮在家裡啃老!”
一個婦女指著魏相的鼻子破口大罵。
魏相面色尷尬的羞紅,囁喏道:“嫂嫂,我……我這不是還沒遇到機會嘛。如今朝堂之上的察舉制,多為世家大族所把持,我空有滿腹經綸,卻無門路得以舉薦啊。”
說罷,魏相的眼中滿是無奈與失落,那緊握著書卷的手,因用力而指節泛白。
嫂嫂雙手叉腰,滿臉的不屑:“哼!什麼滿腹經綸,我看你就是個書呆子,讀這些書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你看隔壁家的二狗子,跟著他爹去城裡做買賣,如今都能給家裡添置新衣裳了,你再看看你,一事無成!”
嫂嫂的聲音尖銳而刺耳,在這狹小的茅屋中迴盪,將魏相最後的一點自尊也擊得粉碎。魏相緊咬嘴唇。
他眼中閃過一絲倔強道:“嫂嫂,人各有志。我魏相雖出身貧寒,但也有自己的抱負和理想,我所求的並非只是衣食無憂,而是能有朝一日為國家效力,施展自己的才華,造福天下蒼生。”
嫂嫂冷笑一聲:“喲,還造福天下蒼生呢!你先把自己養活了再說吧。我看你就是在痴人說夢,就你這副窮酸樣,還想當官?”
說完,嫂嫂一甩袖子,轉身走出了茅屋,留下魏相獨自站在屋內。
魏相望著嫂嫂離去的背影,長嘆了一口氣,其實嫂嫂也就是刀子嘴豆腐心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