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被看透的賈詡
玄武仙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2章 被看透的賈詡,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玄武仙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胸中並無大志?”
聽到賈詡的回話,王潛不禁眉頭一動,一雙眼睛緊緊盯著賈詡,嘴角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察覺到王潛的微表情,賈詡不禁心中一突,只有種被一眼看透的感覺。
這種感覺,讓賈詡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不安。
王潛深深的看了賈詡一眼,問道:“文和是獨自一人從武威過來的?”
“是!”賈詡點頭回道。
“哦,用了多少時日?”王潛又問。
賈詡:“應是一百二十日左右!”
王潛:“那陛下頒佈的納賢詔書,是何日傳至武威的?”
賈詡:“二月二十七日!”
王潛微微一笑,“也就是說,文和自看到詔書之日起,便動身朝洛陽來了?”
“正是!”
賈詡點頭回道,心中疑惑更甚,不明白王潛為何突然問起了這些問題。
就在他疑惑之際,卻聽王潛的聲音緩緩響起:“自看到詔書之初,便動身上雒,獨行兩千四百餘里,用時一百二十餘日,可見文和心志之堅。
倘若文和果真才學一般、胸無大志的話,又何以能千里跋涉至此?”
聽聞此言,賈詡頓時心中一突,思量片刻,而後恭聲說道:“詡自幼生於邊郡,一生都在奔波勞碌之中,跋涉千里,不過平常之事而已,與志向倒是無甚關係!
再者,陛下降詔於天下,赴京考核的賢良名士如過江之鯽,詡之才學,安敢與天下相爭?故言一般而已!”
“是嗎?”
王潛淡淡的看了賈詡一眼,隨即問道:“文和自武威而來,途徑幷州、三輔等地,想必也見識了諸多民生之苦、國家之弊,不知文和可有何治國良策?”
賈詡神色微動,而後坦然拱手,“不敢妄談良策,只是略有淺見而已!”
王潛:“吾倒是想聽一聽,還請文和不吝賜教!”
賈詡左右望了望,不慌不忙道:“天下萬物,凡有所事,必有所學,諸學之首,莫過於治國之道。
自黃帝以降,歷經三皇五帝而夏商周,治國之道雖有變化,然終以王道治國為主流。
自周室東遷,禮崩樂壞,天下紛擾,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諸侯僭越,瓦釜雷鳴,王室衰落,列國崛起,眾家學說紛爭迭起,成百家爭鳴之勢。
列國之中,獨秦以法治國,經六世積累,終一統天下,然存續不過十數載。
由此可見,以法治國之適用諸侯,而無法統御全國。
自高祖皇帝以降,本朝奉行黃老之道,以無為而治天下,遂成文景之功。
光武皇帝中興之後,亦大行王道治國,方傳至今!
可見,終無超越王道治國之境界者。”
聽到賈詡的這番說辭,一旁的程昱與荀攸二人不禁對望一眼,齊齊皺了皺眉頭。
但凡有點兒見識的,都應該知道,大漢奉行的治國之道,一直都是王霸道雜之,而賈詡的這番“王道治國”,根本就是一個笑話。
再看一旁的董卓,雙眼迷糊的站在那裡,整個人昏昏欲睡。
董卓雖然不懂治國,但在他看來,賈詡的這番措辭,聽起來辭藻華麗、且有根有據,但卻顯的假大空,跟過去那幫清流的老生常談,簡直如出一轍。
眾人神情不一,唯有王潛平靜如常,嘴角依舊噙笑。
一旁的曹操看到王潛如此表情,不由神情微動,他知道,這是自家老師對最感興趣的人和事才有的親近和重視。
曹操微眯著雙眼,看向賈詡,他也想知道,這樣一個沒有絲毫見地的傢伙,是怎麼被自家老師如此看重的?
“敢問文和先生,何謂王道?”曹操凝視著賈詡問道。
賈詡:“所謂王道者,乃德政化民,以德行服人、止兵息戈,以無形之德,而使天下安寧之道也。”
“何謂德?”程昱又追問道。
“德者、仁也,對庶民如骨肉、對鄰邦如手足、對蠻夷如親友,如此,四海賓服、天下大治也!”
賈詡神情莊重的說道,儼然一副講述高深大道的模樣。
董卓按捺不住,不客氣的問道:“依文和先生之見,我大漢如今,當如何行王道之治?”
賈詡從容道:“王道以德為本,本朝行王道,當如文景、光武,行仁政、止兵戈,力求安穩、施恩四邦!”
“簡直是一派胡言!”
董卓呵斥一聲,惡狠狠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