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謁見殷墟遺藏
名字不重要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謁見殷墟遺藏,命運冠位指定:冠位虛構史學家,名字不重要吧,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朕只能看出你靈魂與肉體之中的怪異,卻不知其成因,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反倒是這位小姑娘身上的秘密,雖然手法雖然極為高妙,卻依然能夠從中窺見長生之機,或許是由於施術者並非有意遮掩的緣故。”
“長生之機?您是說基因融合,補全基因?但是即便是長生的豐饒族裔亦有壽數之限啊。”
“若是融合的並非只是兩種基因而是更多呢?”
“多基因序列融合嗎?可是據我所知不管是仙舟還是其他的豐饒族裔,融合最多的也不過就是兩種基因。
即便只是如此,也有諸多弊端,相比之下,仙舟人甚至還算是弊端相對較少的,只有魔陰纏身。”
二人面前,始皇帝陛下沒有說話只是微微一笑,撣了撣自己冕服上的衣袖。
吳嶽順著他的衣袖向上看去,看到了他那玄袍之上肩頭以金線勾勒的舞爪金龍,蜿蜒盤旋,活靈活現。
鹿角、牛頭、驢嘴、蝦眼、象耳、魚鱗、人須、蛇腹、鳳足
“原來這就是不朽嗎”
順著吳嶽的目光,鏡流也看到了始皇帝服飾上的真龍,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不朽是這個意思?
那壽瘟禍祖(豐饒星神)真的是在隨手賜福,還是想要以豐饒之身,溯源不朽?
看來仙舟之民的先祖必然是真正的窺見過不朽的真容,不然又是如何這樣驚喜地描繪出龍的真形?
不過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們見不朽卻不曾皈依,反倒是應該永恆不朽的星神,反倒是化作了遺骸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不過,吳嶽卻鬼使神差地想到了一句話:
“易者,變化也。”
聽到這話,始皇帝眉頭一皺,顯然他並不喜歡《易經》之中的論調,而周易的開篇,乾卦通篇講的正是龍形!
他想要維持大秦的永世長存,無論是儒,還是法都是他的敵人。
孔子講究有教無類,荀子更是提出,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
偽,即人為,重教化與求變革。
法家同樣崇尚變法,這都與他絕聖棄智,無為而治的讓大秦永固的方針背道而馳。
他不喜歡儒家,但並不代表他不懂儒家,某種意義上來說他追求的也是永恆。
但是易經講的就是變化,易經的卦象,總是顛倒的,地在天,而天在地,萬物自異位而歸於原位的方式,這就是易。
不朽以真形現於人前,望世人皈依不朽,永世長存。
世人見真形而明變化,言世間唯一永恆,曰易曰變。
也不知是天命,還是偶然,無論是在這大秦異聞帶中,還是在兩千年前的正史裡,他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留給他的時間太少了!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蒙恬鑄長城,這一系列的舉措,若是放在百年,甚至是兩百年的尺度下徐徐圖之。
他都足以成為真正的功蓋千秋,毫無爭議的絕對帝皇。
但是兩千年前的他受困於壽命,他不敢將此等偉業託付於後人之手。
天知道那幫鼠目寸光的六國貴族,在他死後又會為了自身與家族的利益弄出怎樣的么蛾子,阻礙天下的真正一統。
兩千年後的今天,又面臨即將來襲的外敵,宛如利劍懸天讓他片刻不得安歇。
不過讓他感到稍作欣慰的是,吳嶽口中所說的那個漢朝,完成了他的宏願,將大一統的種子埋下。
只可惜那姓劉的孫子,並不真是自己的孫子,而且也做得太過委婉了些,若是換做他來
好吧,如今懸於天上,俯瞰四海的他,並不需要仰仗家族門閥的力量來治理天下,的確可以更加豪橫。
但是沒有這一切作為基礎的漢朝,憑良心說,做得已經很是不錯了。
如今災厄即將降世,但他依然沒有把握獨自應對這即將發生的一切,即使他已經為此準備了兩千年!
因為如果一切順利,那位自稱全知全能的所羅門王絕不會將眼前這兩個變數送入這執行如常的異聞帶中。
他看著眼前不知從何處而來,卻讓他完全看不透的年輕人。
一個掌握這完美基因融合的長生天人,和一個從靈魂到肉體都充滿了人工痕跡,卻又宛若天成的完美人造人?
他有些無力的嘆了口氣,喃喃道:
“也許,朕應該試著相信相信後人的智慧?還是說相信前人的智慧?
來吧,如果朕沒猜錯,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