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202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5章 朱祁鎮內政措施,大明英宗朱祁鎮,苦丁茶2024,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能換到寥寥無幾的物品,寶鈔如同廢紙一般,被百姓所嫌棄,對其信任度也降至冰點。在市場這隻無形之手的自發選擇下,寶鈔逐漸被冷落,雖名義上仍是官方貨幣,實際上已名存實亡,漸漸被市場所摒棄。人們在交易時,寧願以物易物,也不願接受寶鈔。

時光流轉至正統十三年(1448 年),寶鈔的衰敗之勢愈發明顯。明廷看著寶鈔一路滑坡,心急如焚,彷彿熱鍋上的螞蟻,試圖做出最後的努力。為了挽救寶鈔的頹勢,朝廷出臺了針對 “阻鈔者” 的制裁措施,規定但凡有人拒絕使用寶鈔進行交易,將受到嚴厲懲罰,妄圖透過強制手段,讓寶鈔重新回到市場的中心地位。然而,此時的寶鈔頹勢已如強弩之末,難以挽回。這些制裁措施如同螳臂擋車,根本無法阻擋寶鈔衰敗的趨勢。市場對寶鈔的不信任已經根深蒂固,即便有嚴厲的懲罰,也無法改變人們的選擇。

天順以後,明廷眼見寶鈔回天乏術,意識到繼續強行維護寶鈔已無意義,便不再出臺任何強行維護寶鈔的政令。與此同時,曾經對使用白銀的禁令也因寶鈔的衰落而形同虛設。在這種大環境下,朝野上下迅速做出反應,越來越普遍地使用白銀進行交易。無論是街頭巷尾小商小販的日常買賣,他們用白銀購買食材、布料等生活必需品;還是大商巨賈之間動輒上萬兩的商業貿易大宗交易,白銀都憑藉其穩定的價值、便於攜帶與分割等優勢,成為了首選的支付手段。這一轉變標誌著明朝的貨幣制度發生了重大轉折,徹底從以寶鈔為主導的貨幣體系,過渡到以白銀為主導的貨幣體系。從此,白銀成為了明朝經濟生活中的主角,深刻影響著國家的財政、貿易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

朱祁鎮本人對白銀的重視程度,從他在位期間的一系列舉措中可見一斑。天順四年(1460 年)四月,他精心挑選並分遣宦官前往浙江、福建、雲南、四川等地。這些地方皆是當時白銀產量較為豐富的地區,擁有豐富的銀礦資源。他賦予宦官督辦銀課的重任,要求他們務必嚴格監督銀礦的開採與冶煉,確保白銀的產量與質量。同時,他明確規定了總額高達十八萬三千餘兩的任務指標,這一龐大的數字充分顯示出他對白銀經濟價值的高度認可。他試圖透過官方力量,進一步加強對白銀生產與流通的掌控,以確保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與增長。在他看來,白銀作為重要的貨幣資源,掌控其產量與流向,對於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繁榮至關重要。

此外,朱祁鎮還曾打起江南折糧銀的主意。他命司禮監太監牛玉傳諭戶部左侍郎楊鼎,意圖將江南的折糧銀收入內帑,轉而以其他稅項收入作為武臣的俸祿。在他看來,江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折糧銀數額巨大。若能將其納入皇室財政,無疑能極大地充實內帑,增加皇室的財政收入,讓皇室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各項開支。然而,楊鼎卻堅決反對這一想法。楊鼎,這位秉持著公正與大局觀的大臣,深知此舉一旦實施,可能會引發一系列財政與社會問題。江南百姓本就承擔著繁重的賦稅,生活壓力巨大。若再隨意更改折糧銀的用途,勢必會加重百姓負擔,引發民間不滿。百姓們可能會因不堪重負而奮起反抗,從而危及社會穩定。同時,武臣俸祿關乎軍隊穩定,軍隊是國家的鋼鐵長城,若以其他不穩定的稅項收入替代折糧銀作為武臣的俸祿,可能會影響軍隊士氣,導致軍心不穩。而軍心不穩則可能會危及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一旦遭遇外敵入侵,後果不堪設想。在楊鼎義正言辭的堅持下,朱祁鎮最終權衡利弊,無奈放棄了這一計劃。

在朱祁鎮在位的漫長歲月裡,除了要應對貨幣制度變革帶來的諸多挑戰,還有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橫亙在他面前,那就是流民問題。因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的流民,逐漸成為明朝社會的一大痼疾。流民的產生,根源錯綜複雜。土地兼併是罪魁禍首之一,明朝中後期,貴族、官僚、富商等勢力憑藉其權勢和財富,瘋狂兼併土地。他們透過各種手段,強買強賣,將大量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據為己有。農民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根基,被迫背井離鄉,踏上流亡之路。加之頻發的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蝗災等,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小農經濟遭受重創。旱災使得土地乾裂,莊稼顆粒無收;水災沖毀了房屋和農田;蝗災則將莊稼啃食殆盡。更多百姓陷入絕境,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家鄉,四處漂泊。

大量流民的存在,猶如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他們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生活陷入極度困境。為了生存,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如偷竊、搶劫等,擾亂社會秩序。城市的街頭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1945超能力建設秘密基地

雯織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