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番外 關於鮮卑的一些個人看法,漢吏,三國小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近收到不少讀者的反饋,說遊牧民族的實力有些誇大。

對於遊牧民族的印象是一群上到老得騎不動馬,下到十歲以上的小孩兒,加起來一兩萬人來侵略漢朝的程度。

甚至因為那句,漢末三國時期的弱些的諸侯,隨便都能吊打周邊異族的固有印象,導致笑料百出。

關於鮮卑,許多讀者對其沒有什麼感覺,可能也有演義的加成在其中。

畢竟演義裡,開局就是黃巾之亂起步了。

而整合了草原的鮮卑霸主檀石槐卻在公元181年就死了,所以錯過了這趟漢末的末班車,上了一趟早班車。

要講鮮卑,就要從其根源說起。

漢代有許多名士對於鮮卑出處來源說法不一。

但直到三國魏晉時期,才算有了一個主流的官方論調。

即鮮卑和烏桓一般,都起源於東胡。

至於其他的說法出處,有山戎北遷,有秦時役卒,有東胡餘部逃亡等許多觀點。

但根據考古顯示,鮮卑宣稱的源頭,也就是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在大約四千年前,就已經有族群在此活動,而且開始使用青銅器了。

這和江西新幹大洋州商代墓葬出土的虎方族群文物一般,沒有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甚至在歷史資料中,自商武丁伐虎國後,也只有昭王南巡和南宮伐虎這些記載了。

但鮮卑的來源已不可考,目前還是按照起源於東胡這個主流論斷來觀察。

而根據鮮卑和烏桓都起源於東胡的論斷,加上他們都是按照自己實際控制地域來宣稱自己起源於此。

即鮮卑起源於大鮮卑山,烏桓起源於大烏桓山。

接下來就是鮮卑的發展。

最開始鮮卑和烏桓一般,都是依附於匈奴的。

西漢時期的匈奴實力無須多說,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而到了東漢光武時期,因烏桓趁匈奴內亂時趁機攻擊匈奴,加上烏桓內附,使得鮮卑在塞外的發展空間得以擴張。

其後隨著大將軍竇憲北伐北匈奴,勒石燕然後,整個草原陷入了一片權力真空時期。

後因東漢的制衡政策,鮮卑得以獲得了初期的發展機會。

《後漢書·鮮卑傳》:其後都護偏何等詣祭彤求自效功,因令擊北匈奴左伊育訾部,斬首二千餘級。其後偏何連歲出兵擊北虜,還輒持首級詣遼東受賞賜...於是鮮卑大人皆來歸附,並詣遼東受賞賜,青徐二州給錢歲二億七千萬為常,明章二世,保塞無常。

從這段可以看出,漢初時期,鮮卑實際上屬於是幫漢朝打工,替漢朝削弱北匈奴的軍事實力。

按斬殺的人頭數,和漢朝邊郡換賞錢。

文中關於斬鮮卑的人頭獲得賞賜這一說,在這裡基本上也可以得到解釋,加上居延漢簡中出現的斬捕匈奴、叛羌購賞,基本上沒啥詬病。

至於具體細節,我在那段下面的評論中有解釋,這裡不過多贅述。

而青徐二州給鮮卑歲幣也是在扶持鮮卑的發展,不過二億七千萬錢確實不算少數了。

但和對西羌作戰時,動輒幾十上百億錢一比,換得北境平安,確實也算划算。

《資治通鑑卷五十六·漢紀四十八靈帝建寧元年》:穎(段穎)上言:臣...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八十餘億。耗費若此,猶不誅盡...

這是段穎在漢靈帝即位之初和漢靈帝的對話,從文中就可看出,對羌作戰,兵起連年,烽煙不息,疲兵勞師,耗費巨億。

而兩億七千萬確實也算得上划算。

但這歲幣直到章帝去世之後,再無記載有明確的供給過了。

不過也是因為竇憲北伐後,匈奴遠遁,這會兒已經不需要扶持鮮卑來制衡匈奴了。

而對羌作戰卻是在其之後發生的,文中只是用於對比,以防部分讀者不理解。

但匈奴走了,草原空了,自然就有了真空期。

《後漢書·鮮卑傳》: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鮮卑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關於落的這個概念,有說一落五口的,也有說十餘口的,但其和一戶一般,屬於是一個小家庭生產集體。

可能由一家,甚至幾家組成一落,來共同生活放牧、組織耕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問道在諸天

北玄墨蕭

無限之血火榮耀

七隻小鷹

天下

夢醒心傷

情滿四合院之無悔青春

橡皮泥戰士

被退婚後:我詩仙的身份曝光了

兩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