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顏思齊的囑託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顏思齊的囑託,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眼魔的秋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1~1.2米左右。
這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都是可以做到的。
特別是鐵絲網,因為可以剋制騎兵,所以非常值得花些力氣研究出成熟的生產技術。
建設一些簡易的遮陽避雨設施。
在高溫或暴雨天氣,為柞蠶提供適宜的小環境。
在明末的技術條件下,這些設施可以用竹木搭建框架,覆蓋上遮陽布或油紙。
設施的面積和分佈根據柞蠶場的佈局和實際需求確定。
第四步是後期管理階段,包括病蟲害防治,柞樹養護等。
建立病蟲害監測體系,定期巡查柞蠶場,觀察柞樹和柞蠶的健康狀況。
重點檢查柞樹葉片是否有病蟲害跡象,如葉片發黃、捲曲、有蟲洞等。
採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的方法。
物理防治可以安裝黑光燈誘捕害蟲,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捕殺。
明末沒有電燈,可以用篝火代替。
古人其實很早就懂得利用趨光性捕殺害蟲了。
《詩經》裡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詩句,
說明在先秦時期,祖先們就已經懂得利用趨光性,用火捕殺蝗蟲了。
唐開元三四年間,山東大蝗,宰相姚崇推行夜間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埋之法,有效控制了蝗災。
明代甚至還有結構精巧的吸蚊燈,由燈座、燈芯、燈身與把手組成,
燈身一側為把手,另一側為呈喇叭狀的吸口,燈身頂部還有一小口。
點燃燭火,利用蚊蟲趨光性的原理,用燭光吸引蚊子靠近。
而後燈內的熱氣流開始發揮作用,把蚊蟲輕鬆地吸進燈裡燒死。
利用吸蚊燈的原理,做出足夠大的捕蟲燈,未必不能用於防治柞蠶場的害蟲。
李國助已經把研製這種燈的任務交給了永明學會。
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害蟲天敵,如寄生蜂、瓢蟲等,控制害蟲數量。
定期對柞樹進行修剪和撫育,促進柞樹的生長和更新。
修剪下來的枝條可以合理利用,如作為燃料或堆肥材料。
根據柞樹的生長情況和柞蠶的飼養需求,適時進行追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