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章 試射火炮時的安全措施,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眼魔的秋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少爺,我建議放棄對那三門鐵模鑄造的火炮進行試射。”

“這是為何呀?”

李國助笑問,他似乎並不感到意外,只是在禮貌性地詢問。

“因為我在檢查這三門炮時發現了不少質量問題!”

翁翊皇神情嚴肅地道,

“它們的材質顏色偏白,又硬又脆,缺乏韌性,難以承受膛壓。”

“而且炮身上還有不少砂眼、氣孔、裂縫,我都懶得挨個修補。”

“除非把它們鑄造的厚重一些,否則以現在的厚度和重量,十有八九會炸膛!”

雖然在現存的明代科技文獻裡找不到“白口鐵”和“灰口鐵”這樣的詞彙,

但明朝人對於白口鐵的效能其實已經有所認知。

何良燾《祝融佐理》中有一篇700餘字的“椎擊鐵銃說”。

其中有“鑄造大銃,鐵不如銅者,謂銅煉則純,鐵煉則白,故鑄銃則銅覺善於鐵”之語,

意思就是說,鐵在鑄造過程中容易形成白口鐵,質地脆硬,作為鑄炮材料不如鑄銅。

接著又說“若能椎擊熟鐵為之,又鐵實善於銅。”

這話其實反映了歐洲國家的制炮傳統。

14世紀以來,歐洲各國制炮主要採用熟鐵鍛造方法,故而鍛造、焊接炮身工藝發達。

宋應星《天工開物》裡對此就有反應,其《中篇?錘鍛》有云:

“凡焊鐵之法,西洋諸國別有奇藥。中華小焊用白銅末,大焊則竭力揮錘而強合之,歷歲之久終不可堅。故大炮西番有鍛成者,中國惟恃冶鑄也。”

16世紀前期,歐洲開始大量澆鑄銅炮。

質量精良的大型銅炮,價格高昂,堅固耐用,成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與此同時,熟鐵鍛造制炮技術仍廣泛應用。

熟鐵鍛造的炮身韌性遠比生鐵為佳,不但厚度減小,更為輕便,而且還比銅材耐磨,

即使炸膛,也僅炮身開裂,不至於爆碎四散,相對安全。

但其缺點其實也在體質柔韌,如火藥用量隨炮身體量增大,則不堪膛壓,容易變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問道在諸天

北玄墨蕭

無限之血火榮耀

七隻小鷹

天下

夢醒心傷

情滿四合院之無悔青春

橡皮泥戰士

被退婚後:我詩仙的身份曝光了

兩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