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3章 被埋沒的何良燾,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眼魔的秋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末西法炮學著作凡六種,包括:

何良燾《祝融佐理》,天啟間成書,現存道光間抄本,約字。

孫元化《西法神機》,未定稿,編纂止於崇禎四年,現存光緒二十八年刻本,約字。

張燾、孫學詩《西洋火攻圖說》,天啟年間成書,現已佚。

何汝賓輯《兵錄·西洋火攻神器說》,現存崇禎元年刻本,約5800字。

韓霖《守圉全書》崇禎八年成書,現存崇禎十年刻本,共8卷,首末各1卷,被分成40冊予以儲存,是目前國內可以核實的較為完備的版本。

湯若望、焦勖《火攻挈要》,崇禎十六年成書,現存莫友芝跋清抄本,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七年刻本,約字。

其中後面的五本書都引用過《祝融佐理》的內容。

孫元化《西法神機》引用《祝融佐理》最多,

現存的《祝融佐理》70%的內容與現存的《西法神機》基本相同,約佔《西法神機》之半。

韓霖《守圉全書》卷首“採證書目”列有“《祝融佐理》何良燾”。

其卷2《設險篇》引用“築造衛城臺銃說”四百餘字,署名何良燾。

崇禎十一年成書的,範景文輯《戰守全書》,卷10《守部》載何良燾《銃臺說》兩千餘字。

湯若望、焦勖《火攻挈要自序》中評價《祝融佐理》說:

“其中法則規制,悉皆西洋正傳。”

既然西洋傳教士湯若望也是《火攻挈要》的作者之一,那麼這個評價應該是十分中肯的。

觀其現存文字,也不難發現其與西班牙炮學頗有淵源。

其中一些內容明顯是出自西班牙人柯拉多的《實用炮學手冊》和普拉多的《炮學指南》。

其實除了記錄西班牙炮學的精髓外,《火攻挈要》裡還有一些作者何良燾獨創的技術,

主要體現在鑄鐵炮技術之上。

歐洲生鐵冶煉工藝發展相對緩慢,生鐵鑄炮出現較晚。

16世紀中期,英國首先大量鑄造鐵炮。

17世紀20年代開始,西歐其它國家才開始陸續掌握鑄鐵炮技術。

中國生鐵冶煉技術傳統悠久,一旦與歐洲火炮設計理論結合,就催生出鐵炮鑄造行業。

明末清初各政權大量仿造紅夷大炮,就傳世實物而言,鑄鐵炮遠多於鑄銅炮。

英國以外的歐洲國家,特別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鑄鐵炮技術明顯是源自中國。

《祝融佐理》中還有結合鑄造、鍛造工藝的雙層鐵炮、鐵芯銅體炮技術,

為其它歐洲炮學著作及明朝西法炮學著作所未見,明顯是何良燾的獨創。

這類炮通常都是以鍛鐵為內層,鑄鐵或鑄銅為外層,巧妙地規避了當時鑄鐵炮容易炸膛的問題,極大提高了火炮的安全性,降低了生產成本。

由此可見《祝融佐理》的作者何良燾,是一位學貫中西,才智出眾的炮學大家。

然而與上述引用過《祝融佐理》內容的西法炮學著作的作者相比,

何良燾聲名並不顯著,流傳至今的生平事蹟也很稀少。

這可能是因為他不是科舉出身的緣故。

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其生平事蹟大略如下:

何良燾,字烈候,浙江仁和人,天主教徒,

天啟間崇禎初,在澳門充任通譯,習得造銃、築臺之法。

崇禎八年在溫處巡道副使薛邦瑞麾下任軍前贊畫,於浙江沿海清剿海寇劉香的殘部。

薛邦瑞的敘功題稿中稱讚他“謀能料敵,計諳火攻。”

可見此人不但是個技術型人才,還有謀略,是個能當策士的人物。

崇禎十一年,在盧象升麾下為贊畫,駐防九邊重鎮中的宣府鎮和薊州鎮,專長為製造、使用西洋火器。

也許正是因為在澳門當過通譯,才使何良燾有機會接觸歐洲炮學的一手資料。

至於其他西法炮學的作者,更多的只能接觸二手資料。

這是何良燾與他們的本質區別。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跟隨過盧象升這樣的名將,何良燾的才能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否則在宣大和薊鎮那樣的九邊重鎮,就應該出現很多由他指導建造的稜堡,而不是隻有他參與鑄造的火炮。

所以對於何良燾,李國助志在必得。

因為李國助需要何良燾這樣的人才為永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問道在諸天

北玄墨蕭

無限之血火榮耀

七隻小鷹

天下

夢醒心傷

情滿四合院之無悔青春

橡皮泥戰士

被退婚後:我詩仙的身份曝光了

兩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