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西方偽史論與蒸汽機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章 西方偽史論與蒸汽機,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眼魔的秋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7世紀時,人們已經可以製造出高濃度的酒精了。
但製造成本卻比現代要高很多。
那時的釀酒原料主要還是穀物和甘蔗。
玉米、番薯、土豆當時還沒有推廣開,所以也不在釀酒原料之列。
由於糧食產量不高,很多國家都不鼓勵用糧食釀酒,有的還會在法律上予以限制。
給人喝的尚且都是如此,就更別說大量生產酒精用作燃料了。
作為穿越者,李國助固然可以嘗試用農作物秸稈製造酒精,以降低其製造成本。
但效果肯定是很難達到預期的。
因為以明末的技術條件,用秸稈製造酒精還存在不少困難需要克服。
這主要包括原料處理、發酵技術、蒸餾技術方面的限制。
原料處理方面,首先是從農田收集秸稈的難度比較大,其次是秸稈預處理困難。
那時的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作物秸稈雖然產量可觀,但分佈較為分散。
農民收割莊稼後,秸稈往往會被用於其他用途,如餵養家畜、當作燃料生火取暖做飯等。
要將其大量收集起來用於製造酒精,需要協調各方資源。
這在組織和實施上存在一定難度。
而且古代交通不便,運輸工具有限,
僅靠馬車或者人力,很難從廣袤的農田將大量秸稈運輸到一個集中的生產地點。
農作物秸稈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
在當時,缺乏有效的預處理技術來破壞秸稈的細胞壁結構,
使其中的糖類物質能夠釋放出來用於發酵。
纖維素分子之間存在大量的氫鍵,使纖維素的結構緊密且穩定,難以被分解利用。
沒有現代化的粉碎裝置,僅靠石臼等簡單的工具,很難將秸稈粉碎成合適的顆粒大小。
這會影響後續的水解等工藝。
發酵技術方面,首先是微生物知識有限,其次是發酵條件控制難。
當時人對於發酵微生物的認識非常模糊。
人們雖然知道一些發酵現象,如釀酒過程中酵母的作用,
但對於微生物的種類、特性以及它們在發酵中的具體作用機制瞭解甚少。
這使得控制發酵過程變得十分困難,
無法像現代一樣精準地選擇和培養最適合秸稈發酵的微生物菌株。
沒有微生物培養的科學方法,古代釀酒主要依賴自然接種,導致發酵過程很不穩定。
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種類繁多,在利用秸稈發酵時可能會有雜菌混入。
這些雜菌可能會產生不良代謝產物,影響酒精的質量和產量,甚至會導致發酵失敗。
合適的溫度是發酵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時還沒有精確的溫度控制裝置,很難維持秸稈發酵所需的最佳溫度範圍。
發酵過程還需要合適的酸鹼度環境。
當時缺乏對發酵體系酸鹼度監測和調節的有效手段。
秸稈發酵過程中ph值可能會因為微生物代謝產物的積累等因素而發生變化。
古代釀酒者很難對這種變化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從而影響發酵效率。
蒸餾技術方面,首先是裝置簡陋,其次是能源供應不足。
當時的蒸餾裝置還比較原始。
早期可能只是簡單的陶器等容器組合,密封效能差,在蒸餾過程中會有大量蒸汽洩漏,導致酒精回收率低。
傳統的蒸餾鍋與冷凝裝置之間的連線並不緊密,酒精蒸汽容易逸出,使得最終收集到的酒精量遠低於理論產量。
沒有先進的材料來製造耐高溫、耐高壓的蒸餾裝置。
在較高溫度和壓力下,酒精的分離效率可以提高,但古代的裝置很難滿足這樣的條件。
由於材質和工藝的限制,蒸餾裝置的容積也較小,
不能大規模地處理經過發酵的秸稈原料來提取酒精。
蒸餾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來加熱。
古代主要的能源是木材、煤炭等,但能源供應並不穩定。
而且在一些地區,燃料資源本身就比較匱乏,獲取足夠的燃料來維持蒸餾過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沒有大量森林資源的地區,木材的獲取成本很高,這就限制了蒸餾的次數和規模。
綜上所述,即使對於相關專業知識很紮實的穿越者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