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熱帶無強國
眼魔的秋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章 熱帶無強國,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眼魔的秋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李國助還有一些必須佔領南海邊地的理由,是沒有跟李旦說的。
因為那涉及到18世紀以後的一些學術思想,他怕說出來,李旦聽不懂。
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法學家,
西方國家學說及法學理論的奠基人孟德斯鳩說過:
“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
在他關於文明發展要素的“氣候決定論”裡,孟德斯鳩提出了“熱帶無強國”的觀點。
孟德斯鳩認為氣候對人類的生理和心理有著深遠影響,
進而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質以及政治制度等。
在論及氣候對個體生理、心理及民族性格的影響時,
他指出寒冷的空氣會增加人體纖維末端的彈力,有利於血液從末端迴歸心臟,
而心臟的力量與人的勇氣和自信成正比,
所以北方人相對皮糙肉厚,對於快樂的感受性較低,顯得更加勇敢和堅毅。
相反,熱帶地區的人通常較為懶惰和怯懦。
在論及氣候對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影響時,
孟德斯鳩以印度炎熱的氣候來解釋佛教教義的產生,
認為印度的熱帶氣候導致印度人精神萎靡,所以會相信靜止和虛無是萬物的本質,
佛教思想不大可能在自然狀態下在北方傳播開來。
再如,伊斯蘭教多分佈在炎熱氣候地區,禁酒是為了防止人們沉迷享樂而不努力工作,
而北方寒冷地區的人則常喝酒驅寒,
如歐洲南部的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等多為傳統天主教國家,
而北方的德國、荷蘭、英國、瑞士等在宗教改革後多轉入新教教派,
新教國家更需要勞動,南方則更注重娛樂。
在論及氣候對政治制度的影響時,
孟德斯鳩認為熱帶地區往往為專制主義籠罩,
而溫帶則更可能形成自由和強盛的民族。
他將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民族性格特點與政治制度聯絡起來,
認為不同的民族性格會導致不同的政治治理需求和模式。
美國當代著名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在他的“文明衝突論”裡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
他認為地理環境對社會、經濟、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世界強國的出現主要由地理決定,其他各種因素不起決定性作用。
而地理與氣候是密切相關的。
雖然這兩個人的觀點都遭受過不少質疑,
但從整體的歷史走向來看,還是相當符合客觀規律的。
熱帶地區因為氣候溫暖溼潤,盛產植物性食糧,物產豐富,
人們往往只需要摘幾個香蕉或者其他果實,挖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莖便可以充飢。
比如,在非洲常見的猴麵包樹,一棵大樹往往就足以養活一家人,
東南亞居民甚至可以拿香蕉作為主食,
因為氣候溫暖,在熱帶地區甚至根本不需要為穿衣保暖的問題而犯愁。
這是熱帶地區顯而易見的好處。
但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處就肯定有壞處。
熱帶地區最明顯的壞處,就是肆虐的疾病。
終年高溫致使熱帶地區成為眾多病原體的溫床,嚴重威脅著當地人口的健康和生命。
反觀中高緯度的溫帶和寒帶地區,
氣候相對乾旱,植物相對稀少,使人們難以靠野生植物養活自身。
再加上高緯度還有漫長的冬季,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存。
人們不得不設法種植大量的糧食以度過漫長的冬季。
在高緯度地區,糧食產量往往不足,便促使人們發展畜牧、捕獵動物,以補充糧食。
農業和捕獵都是群體活動,這樣又促進了社會和語言的進步。
長此以往,中高緯度人的動手能力、智慧、體魄都在勞動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學術、技藝的發展。
特別是醫學的進步,使人類的意外死亡率逐漸降低,久而久之,文明便誕生了。
所以中高緯度地區的生存威脅大多是糧食,熱帶地區的生存威脅主要是傳染病。
不易獲得糧食,看似是中高緯度地區的缺點,卻促使那裡的人動手動腦,改造自然,最終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