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章 槐米,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槐米:植物學特徵、藥用價值及相關文獻綜述

摘要

槐米作為豆科植物槐的乾燥花蕾,在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研究中均展現出重要價值。本文詳細闡述了槐米的植物學特徵,深入探討其藥用價值,包括傳統醫學應用和現代藥理研究成果,並系統梳理了古今關於槐米藥用價值的相關文獻,旨在為槐米的進一步研究、開發利用以及臨床應用提供全面參考。

關鍵詞

槐米;植物學特徵;藥用價值;文獻綜述

一、引言

槐米,作為一種常見且歷史悠久的藥用資源,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佈和悠久的應用歷史。其不僅在傳統中醫藥領域被廣泛應用,用於治療多種疾病,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其藥用價值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和證實。對槐米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助於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一豐富的植物資源,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程序,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二、槐米的植物學特徵

2.1 植物形態

槐(Sophora japonica L.)為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5米。樹皮呈灰褐色,具縱裂紋。羽狀複葉長達25厘米;葉軸初被疏柔毛,旋即脫淨;葉柄基部膨大,包裹著芽;托葉形狀多變,有時呈卵形,葉狀,有時線形或鑽狀,早落;小葉4 - 7對,對生或近互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5 - 6厘米,寬1.5 - 3厘米,先端漸尖,具小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稍偏斜,下面灰白色,初被疏短柔毛,旋變無毛;小托葉2枚,鑽狀。圓錐花序頂生,常呈金字塔形,長達30厘米;花梗比花萼短;小苞片2枚,形似小托葉;花萼淺鍾狀,長約4毫米,萼齒5,近等大,圓形或鈍三角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管近無毛;花冠白色或淡黃色,旗瓣近圓形,長和寬約11毫米,具短柄,有紫色脈紋,先端微缺,基部淺心形,翼瓣卵狀長圓形,長10毫米,寬4毫米,先端渾圓,基部斜戟形,無皺褶,龍骨瓣闊卵狀長圓形,與翼瓣等長,寬達6毫米;雄蕊近分離,宿存;子房近無毛。莢果串珠狀,長2.5 - 5厘米或稍長,徑約10毫米,種子間縊縮不明顯,種子排列較緊密,具肉質果皮,成熟後不開裂,具種子1 - 6粒;種子卵球形,淡黃綠色,幹後黑褐色。花期7 - 8月,果期8 - 10月。

2.2 生長習性與分佈

槐米適應性較強,喜陽光充足、溫暖溼潤的氣候環境,耐寒、耐旱,但不耐水澇。對土壤要求不嚴,在中性、石灰性及微酸性土壤上均可生長,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為宜。其根系發達,萌芽力強,壽命長。槐米原產於中國,在我國分佈廣泛,北自遼寧,南至廣東、臺灣,東自山東,西至甘肅、四川、雲南等地均有種植。除了在國內廣泛分佈外,槐米在日本、越南也有分佈,在歐洲、美洲各國均有引種栽培。

三、槐米的藥用價值

3.1 傳統醫學應用

3.1.1 涼血止血

槐米在傳統醫學中被廣泛用於涼血止血,對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血等均有良好的療效。《本草綱目》記載:“槐花……炒香頻嚼,治失音及喉痺,又療吐血,衄血,崩中漏下。”其性寒味苦,能清洩血分之熱,使血不妄行,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臨床上常將槐米炒炭後使用,增強其止血作用,如槐花散中,以炒槐米為君藥,配伍側柏葉、荊芥穗、枳殼等,主治腸風、髒毒下血。

3.1.2 清肝瀉火

槐米具有清肝瀉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等症狀。肝開竅於目,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火上擾清竅,則頭痛眩暈。槐米苦寒,能清瀉肝火,使肝火得清,上炎之症自除。如《本草正》中提到:“槐花,味苦,性寒,無毒。治大、小便血,舌衄、目赤,及陰瘡溼癢。”在一些古代方劑中,常將槐米與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明目之品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3.2 現代藥理研究

3.2.1 抗氧化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槐米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如蘆丁、槲皮素等,這些成分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它們能夠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細胞和組織的損傷。研究發現,槐米提取物可顯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 - 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從而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之請別靠近我

武墨休

踏古道

天下俊

七十年代為軍嫂

暗墨沉香

我死後他們都追悔莫及

雕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