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章 吳茱萸,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茱萸研究進展

摘要

吳茱萸為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將近成熟果實,在我國藥用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中藥材。本文對吳茱萸的本草考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炮製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以期為吳茱萸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吳茱萸;本草考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炮製研究

一、引言

吳茱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效,常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等,外治口瘡、高血壓等。吳茱萸作為我國傳統中藥材,應用歷史悠久,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鎮痛、降血壓、抗潰瘍、抗血栓、止瀉等藥理作用。本文對吳茱萸的本草考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炮製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吳茱萸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二、本草考證

《神農本草經》載有“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一名藙。生山谷。”關於吳茱萸的產地,《本草經集註》記載:“今處處有,甚多。根南行、葉細、交加,七月採,日干。”《新修本草》記載:“吳茱萸,南北總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本草綱目》記載:“茱萸南北皆可,入藥以吳地者為良。”從歷代本草記載可以看出,吳茱萸在我國分佈廣泛,以吳地所產者為道地藥材。

關於吳茱萸的原植物,《本草圖經》記載:“吳茱萸,今江浙、蜀漢處處有之,木高丈餘,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三月開紅紫細花,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累累成簇而無核,與椒不同。”根據以上描述,結合《本草綱目》中吳茱萸的附圖,其原植物與現今藥用的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相符。

三、化學成分

吳茱萸主要含有生物鹼類、揮發油類、黃酮類、檸檬苦素類等化學成分。

3.1 生物鹼類

生物鹼是吳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羥基吳茱萸鹼、去氫吳茱萸鹼、二氫吳茱萸鹼等。其中,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是吳茱萸中含量較高的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理活性。

3.2 揮發油類

吳茱萸揮發油是其重要的化學成分之一,主要成分有吳茱萸烯、羅勒烯、月桂烯、a - 蒎烯、β - 蒎烯等。吳茱萸揮發油具有特殊的香氣,具有抗炎、鎮痛、抗菌等作用。

3.3 黃酮類

吳茱萸中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如蘆丁、槲皮素、山柰酚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腫瘤等多種藥理活性。

3.4 檸檬苦素類

吳茱萸中含有檸檬苦素類化合物,如吳茱萸苦素、吳茱萸內酯等。檸檬苦素類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抗炎、抗菌等作用。

四、藥理作用

4.1 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吳茱萸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能抑制脂多糖(LpS)誘導的巨噬細胞炎症因子的釋放,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核因子 - kb(NF - kb)訊號通路有關。吳茱萸揮發油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蹠腫脹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2 鎮痛作用

吳茱萸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能提高小鼠熱板法和醋酸扭體法的痛閾值,其鎮痛作用可能與調節阿片受體、5 - 羥色胺等神經遞質有關。吳茱萸醇提物對小鼠化學性和熱刺激性疼痛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4.3 降血壓作用

吳茱萸有一定的降血壓作用。吳茱萸鹼能透過降低血管緊張素2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等途徑降低血壓。吳茱萸次鹼能透過啟用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合酶,增加一氧化氮的釋放,從而舒張血管,降低血壓。

4.4 抗潰瘍作用

吳茱萸對多種實驗性胃潰瘍具有保護作用。吳茱萸水煎劑能抑制幽門結紮型、醋酸型、應激型胃潰瘍的形成,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胃酸分泌、增強胃黏膜防禦功能有關。

4.5 抗血栓作用

研究發現,吳茱萸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之請別靠近我

武墨休

踏古道

天下俊

七十年代為軍嫂

暗墨沉香

我死後他們都追悔莫及

雕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