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廚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章 紫菀,百草雜談,半個廚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紫菀:草本瑰寶的全方位解析

紫菀,這種在華夏大地的山川、草地間默默綻放的草本植物,以其獨特的風姿和豐富的內涵,成為了植物學、醫學以及文化領域中備受矚目的存在。它不僅有著美麗的外觀,還在藥用領域有著悠久的應用歷史,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一、紫菀的植物學特徵

紫菀(學名:Aster tataricus L. f.),是菊科紫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度通常在40 - 150厘米之間,莖直立,粗壯且基部有纖維狀枯葉殘片,被有疏粗毛,有稜及溝,基部有時略帶紅色。

紫菀的葉子形態多樣,基生葉呈長圓狀或橢圓狀匙形,長可達20 - 50厘米,寬5 - 13厘米,下部漸狹成長柄,邊緣有具小尖頭的圓齒或淺齒;下部葉與基生葉相似,中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線形,無柄,全緣或有淺齒,上部葉狹小。葉片兩面被短糙毛,中脈粗壯,側脈纖細且眾多,在葉片上形成清晰的脈絡。

紫菀的花序為頭狀花序,多數排列成復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直徑10 - 25毫米,總苞片3層,外層漸短,全部或上部草質,頂端尖或圓形,邊緣寬膜質,紫紅色或蒼白色。舌狀花約20餘個,舌片藍紫色,長15 - 17毫米,寬2 - 3毫米,頂端有2 - 3個不明顯的齒;管狀花黃色,長6 - 7毫米,管部短,裂片長1.5毫米。

紫菀的瘦果倒卵狀長圓形,紫褐色,長2.5 - 3毫米,兩面各有1或少有3脈,被疏粗毛,頂部有達1.5毫米的冠毛,冠毛汙白色或帶紅色,有多數不等長的糙毛。花期7 - 9月,果期8 - 10月。在花期,漫山遍野的紫菀花競相開放,藍紫色的花朵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宛如一片紫色的海洋,美不勝收。

二、紫菀的分佈與生長環境

紫菀廣泛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等亞洲地區。在中國,紫菀分佈極為廣泛,除了新疆、西藏外,幾乎遍佈全國各地。它常生長在海拔400 - 2000米的低山陰坡溼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

紫菀喜歡溫暖溼潤的氣候,耐寒力較強,在北方地區也能安全越冬。它對土壤的要求並不嚴格,但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壤土為宜。在這樣的土壤環境中,紫菀的根系能夠更好地生長和發育,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為植株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同時,紫菀也具有一定的耐陰性,在林下或山坡背陰處也能正常生長,但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其生長更為健壯,花朵也更加鮮豔。

三、紫菀的藥用價值

(一)傳統醫學記載

《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記載其“味苦,溫。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 。這表明紫菀在古代就被用於治療咳嗽氣喘、胸中氣機不暢、有毒邪積聚以及身體虛弱等病症,為後世對紫菀藥用價值的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基礎。

《本草綱目》:對紫菀的藥用功效進行了更為詳細的闡述,“紫菀,肺經氣分藥也。治咳嗽膿血,痰中帶血,及肺氣喘急,陰虛勞嗽,皆用之。其性溫而不熱,潤而不燥,補而不滯,行而不洩,故能下氣化痰,清肺降火,開胸利膈,而不傷於正氣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不僅明確了紫菀歸肺經,還對其治療咳嗽相關病症的具體表現和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了紫菀溫和、潤養且不損傷正氣的特點,使其在治療肺部疾病方面的應用更為廣泛和深入。

《名醫別錄》:記載紫菀“無毒。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 。進一步補充了紫菀在治療咳嗽伴有膿血、氣喘心悸、身體虛弱以及小兒驚癇等方面的功效,豐富了紫菀的藥用範圍。

(二)現代醫學研究

鎮咳祛痰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紫菀具有顯著的鎮咳祛痰作用。其有效成分能夠作用於呼吸道黏膜,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稀釋痰液,從而起到祛痰的效果。同時,紫菀還能夠抑制咳嗽中樞,減輕咳嗽反射。研究發現,紫菀中的紫菀酮、表木栓醇等成分對氨水誘發的小鼠咳嗽模型具有明顯的鎮咳作用,能夠延長咳嗽潛伏期,減少咳嗽次數。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上,論文《紫菀不同提取物的鎮咳祛痰作用研究》透過實驗對比了紫菀不同提取物的鎮咳祛痰效果,為紫菀在治療咳嗽方面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抗菌抗炎作用:紫菀中含有多種具有抗菌抗炎活性的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末世之請別靠近我

武墨休

踏古道

天下俊

七十年代為軍嫂

暗墨沉香

我死後他們都追悔莫及

雕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