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章 策動成功,大唐鎮國公,空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善德女王微微頷首,應允了薛禮之請求。
旋即,著令心腹之人,籌備眾多珍奇寶物,派遣一隊精兵強將護送,只見那隊伍之中,一箱又一箱的金銀財寶,在陽光的映照下閃耀著璀璨光芒,浩浩蕩蕩地向著南部邊境進發。
沿途之上,馬蹄聲聲,車輪滾滾,揚起陣陣塵土,那無盡的財寶,承載著女王的旨意與期望,直奔南部邊境而去。
薛禮和裴行儉在接收了財物之後,片刻未歇,匆忙派人找來幾位百濟軍隊的俘虜。
兩人仔細端詳,從中精挑細選出幾個情願配合的。
隨後,薛禮伏案疾書,一封密函躍然紙上,他神色凝重地將信件交付於這幾人,讓他們帶著這封承載著諸多籌謀的信件返回百濟,設法聯絡其中的一些高官。
彼時,微風輕拂,撩動著眾人的衣角,彷彿也在催促著這場機密行動儘早開啟。
這些俘虜聞此,如蒙大赦,個個面露喜色,紛紛跪地叩頭,信誓旦旦地表態自己定然會竭盡全力,好好完成此番任務。
隨後,只見這些百濟的俘虜懷揣著書信,腳步匆匆,身影漸行漸遠,踏上歸返百濟國內之路,欲去聯絡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
一路上,他們神色緊張,腳下不敢有半分遲疑。
百濟國內現今已然產生了分歧。想此前未曾有大唐插手其間之時,百濟應下了高句麗之提議,欲一同舉兵侵略新羅國,而後將其國土肆意瓜分。
然今時大唐介入其中,這百濟國內便開始湧現出兩種截然相異的意見。
一方認為當繼續依循與高句麗之盟,不顧大唐之威,執意而行;另一方則憂心大唐之強盛,主張暫且罷兵,從長計議,莫要因一時貪慾而引火燒身。
一時間,朝堂之上,爭論不休,各方勢力各執一詞,整個百濟國內,人心惶惶,局勢愈發錯綜複雜。
那些收到薛禮書信的官員,態度各異。
有者對其嗤之以鼻,滿臉不屑,將那書信隨意丟棄一旁,口中還唸唸有詞,斥其多此一舉;有者則神色凝重,手撫下頜,陷入沉思,開始認真考慮起來,反覆權衡其中利弊得失,眉頭時而緊蹙,時而舒展,心湖泛起層層漣漪。
百濟之國王扶余義慈亦敏銳地覺察到了朝堂之上的局勢漸顯異樣。
那看似平靜的表象之下,實則暗潮湧動,似有洶湧波濤即將掀起。
他坐於王座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群臣各異的神色,心中憂慮重重。
往昔那群臣一心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如今的分歧與矛盾如同一根根尖銳的刺,紮在他的心間,令他倍感不安。
大唐之威名,自成功討滅東突厥之後,便如長風破浪,迅速傳揚至四海諸邦。
其赫赫聲威,猶如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沒有哪一個國度不對大唐懷有懼怕敬畏之心理。
不論是那遙遠邊陲的蕞爾小邦,還是那自恃強盛的異域大國,聞大唐之名,皆心顫膽寒。
大唐之強盛,如日中天,其軍威之浩蕩,令四方折服,無人敢輕易捋其鋒芒。
雖說百濟與大唐之間,不僅隔著浩渺無垠之滄海,於陸地之上更是間隔著兩個國度。
然而,又有誰能夠篤定地保證,大唐不會興兵前來攻打百濟呢?
這世事無常,風雲變幻,大唐之軍威赫赫,其雄心壯志又豈是區區山海所能阻擋?
或許今朝風平浪靜,明日便有大唐鐵騎兵臨城下,此等變數,實難預料,故而百濟上下,人心惶惶,皆對未來充滿憂慮與恐懼。
漸漸地,那些被暗中賄賂的百濟官員,紛紛於朝堂之上,慷慨陳詞,提出切莫再繼續對新羅動兵之意見。
他們個個神色肅穆,言辭懇切,詳述兵戈之害,民生之艱。
有的痛心疾首,歷數過往戰事之慘狀;有的目光深邃,剖析當下局勢之嚴峻;有的則滿懷憂思,展望未來和平之願景。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此等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有的官員甚至面色凝重,義正詞嚴地提出了這般驚世駭俗的謀論:高句麗此番背後籌謀,乃是妄圖先滅了新羅,而後便會將那鋒利的兵鋒轉向百濟,對百濟動手。
其言辭激烈,神情緊張,彷彿已預見到那兵臨城下的可怖場景,令在場眾人聞之皆心驚膽戰,朝堂之上氣氛愈發凝重壓抑。
扶余義慈聽了之後,心中暗自思忖,只覺此論極有可能。
如今這半島三韓之地,其中尤以高句麗最為強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