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章 軍令狀,大唐鎮國公,空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此同時,李靖率數萬雄師,歷經千山萬水,終抵鄯州。
城內,李靖即刻召叢集英,軍帳之中,氛圍肅殺,靜默得連針落之聲亦可聞。
李靖端坐帥位,面容沉毅,目光如炬,掃過帳中每一位將領,眾將皆正襟危坐,神情莊重,靜候將令。
李靖清了清嗓子,緩緩啟唇:“今我等已至鄯州,然前路未明,敵情叵測。諸位,吾等需共謀良策,確保此役勝利,以彰顯我大唐軍之赫赫威名!”
其言辭擲地有聲,猶如金石交擊,響徹帳內,眾將聽罷,無不振臂高呼,聲震雲霄,誓與主帥共赴國難。
“明達,汝早於大軍抵達鄯州,其間可有探得吐谷渾之重要軍情?”李靖目光銳利,語氣凝重,對身旁的女婿陸通問道。
侯君集與眾將聞言,皆轉首望向陸通,眼中閃爍著驚異之色。
他們心中暗自讚歎,涇陽軍行軍之速,竟如疾風驟雨,搶先一步而至,實屬不易。
一時間,軍帳之內鴉雀無聲,眾人屏息凝神,靜待陸通開口。
“啟稟大總管,末將不負所托,已悉數掌握吐谷渾各路兵馬之動向。
更於日前接獲庫山急報,任城王英武蓋世,已大敗吐谷渾一軍,慕容伏允潰不成軍,狼狽逃竄至大非川。”陸通面帶平靜,身姿筆直,緩緩言道。
其聲若鍾,沉穩有力,於這莊嚴肅穆之營帳中迴盪,字字句句皆透出一股從容不迫之氣。
陸通目視前方,似一切盡在掌握,只待李靖一聲令下,便能即刻行動,無畏無懼。
李靖聞罷陸通之言,輕輕頷首,眼中閃過一抹深思之色。
心下暗道,未曾料到李道宗竟如此迅速地遭遇吐谷渾之抗爭,此等變故之速,實出乎其預料之外。
然則,轉念一想,李道宗竟能大勝敵軍,此乃此次征途之佳兆,誠可謂振奮人心。
思及此,李靖面上的憂慮稍減,對未來的戰局亦添了幾分樂觀之色,心中暗自籌謀,欲藉此良機,再圖更大之勝算。
然則,一念及慕容伏允遁入大非川,李靖眉宇間復籠愁雲,心下暗生憂慮。
彼處廣袤無垠,地勢險峻多變,天象更是莫測高深,欲於斯地尋蹤覓跡,繼而挫敗慕容伏允,誠非易舉。
大非川,恰似迷離之霧海,內藏無盡兇險與叵測。慕容伏允此際遁入其間,實則為大唐追兵平添了重重障礙與挑戰。
李靖心知肚明,此次軍事行動之艱險,必將因慕容伏允之逃亡而倍增。
“慕容伏允遁入大非川,彼地山巒疊嶂,谷壑幽深,欲在其間覓其蹤影,實乃難上加難。諸位對此有何見解?以為我等當如何應對?”李靖面色沉重,目光如炬,徐徐掠過侯君集等諸將,語帶威嚴地詢求良策。
李靖目中既含期盼,亦帶幾分緊迫,靜候諸將獻計。
帳中氛圍漸趨凝重,群英默然深思,一時之間,唯有帳外風聲呼嘯,別無他言。
“大總管,依末將之見,當務之急乃是先清剿散落各地之吐谷渾殘軍。慕容伏允縱使此刻匿於大非川,亦難長久藏身。”李大亮邁步上前,抱拳行禮,神情莊重地進言。
其聲如鍾,響徹營帳,眼中閃爍著堅毅與決斷之光。
李大亮立如青松,甲冑在搖曳燭火下泛起寒光,宛若臨戰之獅,蓄勢待發。
“明達,汝意如何?”李靖微傾身軀,目光炯炯有神,直視陸通,眼底滿溢著期盼與信賴,亟待聆聽陸通的灼見。
“末將以為,李總管所言極是,眼下最緊要者,莫過於穩控吐谷渾全域性。慕容伏允匿於大非川,恐難久居,彼必尋機外出,以補給糧草軍資。”陸通微蹙眉頭,沉吟半晌,方徐徐啟齒,語氣中透著幾分審慎與決斷。
“然則末將亦有一策,尚祈大總管垂聽。”陸通語帶轉折,雙目如炬,徑直投向李靖,其神色間滿溢著莊重與誠摯。
他輕步趨前,甲冑隨身而動,發出細碎而清晰的響聲,在靜謐的營帳之內,彷彿連空氣都為之凝滯,更顯其言之重。
“但言無妨。”李靖揮了揮手,面容威肅而慷慨,示意陸通儘可暢所欲言。
他目光炯炯,直視陸通,沉聲言道:“爾且道來,應否行之,待本官聽完再作裁度。”
其魁梧的身形端坐於上首,一股穩重之氣自然流露,讓人頓感心安。
“末將願領涇陽軍深入大非川,追討慕容伏允。涇陽軍不同於他部,素來訓練精良,尤擅機動之術。大總管與眾位大人可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