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章 不要臉,大唐鎮國公,空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貞觀五年。

大唐報已然逐步鋪開,諸多百姓皆知曉了大唐報之存在,亦甚是喜愛怕有讀書人給他們念報。

李世民見時機已至,心中暗思量,欲一窺《大唐報》所能引發之輿論效應究竟能達何等境地。

於是,此一期的大唐報刊登了有關趙郡李氏管城一脈的謀反之事。

待到這一期大唐報分發而下,瞬間便引起了軒然大波。

不多時,絕大多數皆言管城一脈罪該萬死,唯有少數之人替管城一脈發聲。

李世民於金鑾殿上提及此事,朝中諸位世家出身的大臣依舊百般推諉,為管城一族尋找藉口,口中言道:“至少不可令其九族受戮,以免寒了天下人之心。”

“陛下,雖說管城一脈犯了謀逆之大罪,然其中亦存有無辜之人啊,萬不可誅其九族啊。”世家官員出列陳言道。

值此之際,太子李承乾實難再忍,挺身而出,直言道:“父皇明鑑,若放縱其罪,何以服眾?國法不可廢,亦不可偏私。”

“更何況,管城一脈焉得稱無辜?其族人沐浴家族恩澤,共享榮耀之資,豈有獨善其身之理?一族興衰,休慼相關,今若言無辜,豈非令天下人笑我朝無度量?”李承乾目光如炬,聲震殿堂,直視那世家官員,厲聲斥責。

“殿下何須至此?身為儲君,若不廣施仁德,而以睚眥之怨報之,又如何能讓四海之內計程車子們心悅誠服,甘願效忠呢?”又一位世家官員越眾而出,語重心長地勸諫道。

李承乾正欲開口辯駁,卻見父皇李世民微微擺手,示意他停下。

“魏愛卿,汝可有見解?”李世民目光如炬,緩緩轉向魏徵,輕啟朱唇,賜其言之權。

“啟奏聖上,按律法,當滅其九族;然情理上,則可留一線生機。此等裁決,臣以為應由陛下與太子殿下深思熟慮,方能定奪。”魏徵言辭謹慎,似是在推脫,不願捲入此等是非紛爭之中。

李世民一時語塞,這魏徵竟也學會了推諉,往日裡那般直言不諱的鋒芒今日竟隱匿不見。

心中雖有幾分不滿,卻也不得不佩服魏徵的圓滑與智慧。

“陛下,微臣以為絕不可輕易破壞法度,若律法不存,何以令天下人心悅誠服?唯有依法裁決,方顯朝廷之公正無私。”大理寺卿孫伏伽挺身而出,言辭懇切,力主依律嚴懲。

刑部尚書劉德威微微側目,瞥見孫伏伽那堅定的背影,心中不禁泛起一絲苦澀。

這孫伏伽怎就這般剛直,與朝中世家勢力相抗衡,豈非易惹禍端,招致忌恨?

“劉愛卿,你可有何見解?”李世民話音剛落,便將目光轉向了劉德威。

劉德威見狀,知無法迴避,只得邁步出列,附和孫伏伽之言。

心內思量,此事非同小可,身為刑部尚書,理當維護律法尊嚴,否則恐難逃卸職歸鄉之厄運。

更何況,李世民面上之意,似有雷霆之怒,欲對趙郡李氏管城一脈施以極刑,誅其九族。

劉德威深知官場如履薄冰,自是不會逆勢而行,與聖意相悖。

朝堂之上,一番舌劍唇槍之後,終定議旨,決意對趙郡李氏管城一脈施以滅門之刑,誅其九族。

趙郡李氏管城一脈,定於秋後,赴刑場問斬。

自此之後,世家官員屢屢上書彈劾李承乾,甚者挖空心思,編織諸多子虛烏有的罪名,欲加之於李承乾身上。

不僅如此,世家更鼓動士林,為李承乾編造是非,傳言四起,謂李承乾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乃至其餘皇子公主皆遭其忌恨,人心惶惶,朝野上下皆為此事議論紛紛。

李承乾氣惱至極,李世民煩躁不堪。

隨後,李世民親頒詔書,言明若有再敢妄議儲君者,其罪當加重一等。

此令一下,猶如雷霆萬鈞,立時震懾了那些蠢蠢欲動之心,諸多流言蜚語終得以平息,朝堂之上重歸肅穆。

李承乾急匆匆趕往涇陽,尋至陸通府上傾訴心中苦楚。

陸通見他面色急躁,眼中滿是憤懣,不由得心生感慨,暗想太子殿下雖貴為儲君,然心性仍顯稚嫩,養氣之功還需多多砥礪方能成器。

“《大唐報》乃朝野上下傳遞訊息、評說時事之所,你亦可效仿,尋找合適之人撰文反擊。不妨先選一世家為目標,揭露其醜行劣跡。若無實據,亦可自行編造一二,觀其成效如何。”陸通見李承乾愁眉不展,無奈之下獻策道。

李承乾聞此言語後,心中略有猶豫,拿大唐報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1945超能力建設秘密基地

雯織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