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高昌與西突厥,大唐鎮國公,空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西域之地,高昌國對過往商賈課以重稅,引得東西方商旅皆心生不滿。
高昌王麴文泰貪婪成性,與西突厥暗中勾連,其計甚毒。
初時,西突厥寇掠商隊,令行商者惶惶不可終日;繼而,高昌國出兵,假借護衛之名,實則收取保護之資,一石二鳥,巧取豪奪,令商道險阻重重,往來之人無不側目。
此事久而久之,商道漸衰,民怨沸騰,終成邊陲之患。
至於大唐商隊,高昌與西突厥雖稍斂鋒芒,卻也視具體情況而定,見機行事。
彼等欺軟怕硬,對實力雄厚者則不敢輕舉妄動,而對於勢單力薄之輩,則往往乘人之危,百般刁難。
此等行徑,不僅未減商旅之困,反而使往來於絲綢之路上的行人更加提心吊膽,生怕一不小心便落入彀中。
有那幾支大唐商隊,不堪其擾,便將此事上報至安西城的官府。
安西城的官員聽聞後,不敢怠慢,旋即整理了相關事宜,派人前往都督府,向鎮守一方的尉遲恭大人稟明瞭詳情。
尉遲恭聽罷,眉頭微蹙,心中暗思對策。
高昌國與西突厥之行徑,實則對大唐之海外貿易構成莫大威脅。
北境都護府身為邊疆重地之守護者,自當挺身而出,與兩國交涉,以求化解干戈,維護絲綢之路之安寧,確保商道暢通,貿易繁榮。
尉遲恭遣使馳往長安,將此番邊疆之事詳盡稟報於李世民。
使者快馬加鞭,不敢有絲毫怠慢,只盼早日將邊關緊要情狀呈至天聽,以期聖上早做定奪,穩控大局。
李世民覽奏之後,於朝會上召叢集臣,共議西域高昌國與西突厥之事。
殿堂之上,君臣議論紛紛,或言兵戎相見,以示大唐威儀;或諫外交斡旋,以求和平之策。
高昌與西突厥既已悖逆,朝中武將皆摩拳擦掌,欲請纓出征。
尤以侯君集為甚,其人驍勇善戰,志向遠大,常懷建功立業之心。
“陛下,區區高昌蕞爾小邦,竟膽敢在西域商道上對我大唐商隊施以劫掠,實乃藐視天朝威嚴。
若不加懲治,何以昭示我大唐之威,又何以震懾那些宵小之輩?”
侯君集挺身而出,語氣中滿是戰意,眼中彷彿已燃起熊熊戰火。
頗為罕見的是,平日裡言辭謹慎的世家官員們此刻竟無一人出言反對。
原來,他們的商隊亦未能倖免於高昌國的敲詐勒索,乃至西突厥的劫掠。
此事不僅傷及國家顏面,更觸動了這些權貴們的切身利益,故而此時皆默許侯君集之言,心中暗自期盼著朝廷能夠重拳出擊,以正視聽。
“陛下,討伐高昌與西突厥之事,尚需三思而後行。”杜如晦拱手言道,“一則,遠征西域,糧秣軍資耗用之巨,猶如天數,非同小可;二則,我大唐雖經數載休養生息,元氣初復,然不可貿然再啟戰端,以免國力未固,便又深陷兵燹之苦。”
言罷,他目光深邃,似在提醒眾臣,戰事之重,不可輕舉妄動。
諸位大臣聞言,皆紛紛頷首附和,稱杜如晦所言極是。
或曰:“西域之地,廣袤而貧瘠,即便得之,亦難以為繼,實為得不償失之舉。”
或曰:“連年征戰,民力已疲,若再興兵戈,恐民心不穩,國基動搖。”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盡是勸諫之聲,皆望陛下審慎考量,勿使國家再受無謂之苦。
侯君集抬眸望向一眾武將,只見秦瓊、李靖等人皆是一副淡然處之的神態,顯然對於征討西域之事,並未表現出多大的熱忱,至少在此刻,他們的心中並無此念。
“陛下,此事不妨暫交由北境都護府裁奪,彼處距西域較近,處理起來亦更為便捷。”房玄齡緩聲建議道,語氣中透著幾分沉穩與考量。
此番舉措,實則賦予北境都護府更多之權柄。彼府本已手握軍政大權,今若再攬西域諸事於一身,則其權勢必將更甚。
自北境都護府興辦煤礦產業以來,各大世家便蠢蠢欲動,欲圖染指此地豐厚利益。
然而,尉遲恭與馬週二人猶如銅牆鐵壁,堅守門戶,令那些世家即便心懷鬼胎,亦難尋半點破綻。
如此一來,世家之計謀終歸難以得逞。
若再不覓得良機介入北境都護府之事,恐世家將錯失良辰美景,日後即便竭力圖謀,也難再有可趁之機。
故而,諸位家主心中焦慮,日夜籌謀,冀望能一舉突破尉遲恭與馬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