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玩命
靖字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章 玩命,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靖字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商鞅變法的秦國固然強大,但秦國的敵人也相應增多。秦國想依靠一國之力抵禦山東六國的侵佔。唯一的出路就是擴疆富國強兵。而最好的選擇就是巴蜀之地。
3.秦軍功勳制急需秦開疆拓土
秦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之所以厲害,是因為有軍功制度。
周王室的權威還在的時候,貴族就是貴族,平民就是平民。然而,商鞅的軍功制度卻徹底摒棄了這種做法。
能得一品爵位者,賞一品爵位,惠田一畝,惠宅九畝,除妃一人,為兵官之官。
軍功制度規定,士兵只要在戰場上斬殺一個人,就可以賞賜爵位、田地一頃、宅地九畝、妃子一個,可以做官在軍隊或行政部門。而這些獎勵,無論貴族還是平民,只要獲得軍功,任何人都可以獲得。
軍功制度的豐厚獎勵,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作戰積極性,為秦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仗要打的基礎上的。
秦國軍功制度的實質就是不斷殺戮和佔領敵人的土地,讓秦國計程車兵永遠處於亢奮狀態,從而提高秦軍的作戰能力。但是今天的秦國背後有義渠胡適,東進之路被六國阻斷。僅憑秦國現在的實力,是無法擴張自己的疆域的。
一旦無法透過戰爭獲得爵位,秦國將士的戰鬥熱情就會迅速消退,甚至消退得非常嚴重。秦二世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秦滅六國後無戰可打,秦軍作戰積極性嚴重消退。
而此時的秦國也面臨著這個問題。好在巴蜀地的內亂給秦國打了一劑興奮劑。
秦滅巴蜀,讓秦有了強大的都城
秦滅巴蜀對秦國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
1、巴蜀土地富饒,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基礎
如上所述,戰國時期兩國的戰爭競爭,不僅是人的競爭,更是糧食的競爭。
《十一家注孫子》曹操曾說過:“轉運若算千里,軍中二十分鐘到一”。能送到前線的糧食只剩下一份了。
戰時糧食損失之大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什麼廉頗在長平之戰中明明打不過秦軍,卻還要用秦軍太長的戰線來殺秦的原因。
而巴蜀之地,恰恰是產糧之地。《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記載:“蜀地肥沃萬里荒,土肥而生,五穀不飽。”這句話的大意是蜀地肥沃。自給自足。巴蜀的富饒可見一斑。
同時,巴蜀大地還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在此之前,巴蜀之地經常發生水患,雖然是一個缺點,但在李冰修建都江堰後,完全變成了一個優勢。
正如司馬錯在極力推薦伐蜀時所說:“得其地,足以擴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立兵”,這絕不是謊言。
2.秦滅巴蜀,在地理上對楚國形成居高臨下的姿態
戰國中期,要說有哪個國家能夠與秦國比肩,那無疑是楚國。
蘇秦遊說楚王時說:
楚,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王,世間賢王。西有黔中、吳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邢塞、旬陽。小米枝十年。此霸王之都也。以楚之強,王之德,天下無人能及。——《史記·蘇秦列傳》
蘇秦的話雖然誇張,但足以說明楚國的強大。事實上,即使未來秦國吞併了巴蜀,消滅了義渠,楚國依然是當時領土最大的國家。所以,蘇秦這番話幾乎是真的。“秦王橫,楚王縱”是襯托楚國實力的最好證明。
在征服巴蜀之前,秦國想打擊楚國。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正面戰場上與楚國作戰。也可以防止秦國乘虛而入。
但秦滅巴蜀後,就不一樣了。秦國得以經巴蜀直下長江,繞到楚國後方,給楚國以沉重打擊。正如張儀在勸楚王時所說: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從文山起,浮河下楚三千餘里。舟載兵,一舟載五十人,載糧三個月,下水漂浮,日行三百餘里。
守關震之,遂從界東守城,貴州中部、吳郡非王之所有。——《史記·張儀列傳》
事實也確實如此。秦國仗著巴蜀之地的便利,一次次打楚國。秦惠文王七年,司馬錯以巴蜀之地為根據地,經長江來到楚國,並取楚國經商之地為黔中郡(《華陽國志·蜀志》);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又伐楚,因蜀伐貴州,拔之(《史記·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吳郡,江南為黔中郡(《史記·秦本紀》)。
由此可見,秦國攻克巴蜀後,利用巴蜀相對於楚國的地緣優勢,頻頻出擊。在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在削弱著楚國的國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