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廟會
擱淺時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章 廟會,四合院:我當兵回來了,擱淺時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燕京的人都曉得燕京城裡有五大廟會,分別為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白塔寺廟會、土地廟廟會,還有那花市火神廟廟會。這些廟會可都有自己的 “開廟檔期”,每個月定時開場,就說隆福寺廟會吧,每逢一、二、九、十這幾日,必定開廟,到時候那人潮,烏央烏央的,和百貨商場差不多。
不要論起過年期間,就不得不提廠甸廟會了。這廠甸廟會,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才有,那場面,盛大得很,京味兒濃得化不開,在四九城裡聞名遐邇。打清朝起,到今兒個,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底蘊深厚得很。
廟會,也叫廟市,最早叫 “社祭”,在古代,有廟宇就有佛事,佛事一辦,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跟潮水似的,人多了,做買賣的商販瞅見商機,也就跟著聚攏過來,一來二去,廟會就這麼成了。
一般的廟會,都是靠著廟的名氣,每個月熱熱鬧鬧地辦上幾場。唯獨廠甸這廟會,不走尋常路,不以廟命名,一年就趁著春節露一回臉,可就這一回,規模大得驚人,還特別招人稀罕,成了老燕京人過年必去的地兒。
說起來,逛廟會對沈莫北而言,那可是兩輩子加一塊兒的頭一遭,新鮮得很,心裡頭滿是興奮勁兒。
由於人多,沈莫北也沒有騎腳踏車,幾個人邊走邊嘮嗑,沒多大工夫,就晃悠到廠甸了。
提起廠甸,可能有些外鄉人不太熟悉,可要是說琉璃廠,那基本都能知道。
廠甸廟會的 中心就在琉璃廠東街。
平日裡,琉璃廠這地兒挺冷清,沒多少人影兒,可一到正月廟會一辦,立馬熱鬧非凡。
沈莫北他們剛到,就瞅見長長的琉璃廠東街,人擠人,跟下餃子似的,一眼望過去,全是腦袋。各種年貨攤、小吃攤,一個挨著一個,密密麻麻,跟魚鱗似的,擺得那叫一個齊整,望不到盡頭。
沈莫北幾人站在那兒,四處打量,好傢伙,賣啥的都有,書畫珍玩、各類小吃、山貨特產、風箏風車、古書舊物、雜物百貨等各類物品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應有盡有。
“嫂子、秋楠,你們可得看好南南,大哥,東西您多留神,這地兒人多手雜,保不齊有‘佛爺’,我在前頭給大夥開路。”沈莫北說罷,便帶著眾人湧入廟會的人流中去。
幾人剛走進廟會里頭,沈莫南那小傢伙眼睛尖,瞅見賣糖葫蘆的,立馬就嚷著要吃。在這個年代,晶瑩剔透的糖葫蘆,那可是孩子們的心頭好,做夢都饞這一口。
沈莫北看了丁秋楠一眼,見她也盯著糖葫蘆看,眼中也流露出希冀的目光。
當即也沒有猶豫,直接買了三串,這點錢對沈大科長而言可不算什麼,遞給沈莫南一串、丁秋楠一串、劉英一串。
幾人也沒客氣,接過就美滋滋地吃起來。丁秋楠吃得眯著眼,也不知道是被酸得直咧嘴,還是甜得心裡美,那模樣,嬌俏可愛的很。
見沈莫北盯著她看,丁秋楠有點不好意思,猶豫了一下,把糖葫蘆遞過去,輕聲說道:“小北,你也嚐嚐,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
沈莫北對這些東西其實喜愛度一般,但這可是丁秋楠吃過的,立馬接過來吃了一口,然後悄咪咪的和丁秋楠說道:“咱們這算不算間接接吻了?。”
這話一出口,丁秋楠的臉 “唰” 地一下紅透了,趕忙扭過頭,不敢看他。
幾人順著街道,跟著人群慢悠悠地往前溜達,時不時瞧見有意思的攤位,就停下來瞅瞅。
路過一個風車風箏攤,沈莫北腳步頓住,眼睛放光,饒有興致地瞧著這些手工藝品。
這可不是後世那些粗製濫造的玩意兒,都是用高粱杆和牛皮紙純手工做的,風車一轉,“嘎吱嘎吱” 響得帶勁,質量一看就槓槓的。
沈莫北按捺不住,掏錢買了兩個風車,一個塞給沈莫南,另一個遞給丁秋楠,笑著說:“出來玩,給你帶個小禮物。”
沈莫東也沒閒著,買了個風箏,打算等天暖和了,跟劉英出去放。
沒一會兒幾人就逛到了廟會中央,這裡就更熱鬧了,搭建了許多表演的臺子,有說相聲快板的、唱戲的、表演雜技的、變戲法的,各種表演絡繹不絕,幾人看的是眼花繚亂。
幾人在這邊停留了好一會兒,看了半天的各類表演,都有點審美疲勞了才繼續往前走去。
又走了一段路,就到了一溜賣書的地兒。沈莫東和沈莫北兩兄弟都來了興趣,要知道廠甸廟會又被稱為“文市”,可以說是燕京城最大的舊書市場了,兩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