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章 草原盛況 第二回 打馬印,大紅山軼事,青山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清晨的微風,如同細膩的羽毛,輕撫過寂靜的窗欞,天邊漸漸泛起的魚肚白,在玻璃窗上悄然描繪出第一道光影的輪廓。煤油燈的搖曳光影,在黎明的曙光中漸漸隱去,如同昨日的疲憊在清晨的清新中消散,為新的一天輕輕揭開了序幕。
我們似乎已將昨日的辛勞拋諸腦後,那份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如同不滅的火焰,在心頭燃燒。我們滿懷熱情,帶著對舊日時光的留戀,投身於新一天的忙碌之中。
人生,或許正是這樣一場永無止境的征途。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物中,那份力量,就如同湧動的源泉,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生活,有時就像一幅細膩的畫卷,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筆一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唐玉萍與南語燕,兩位摯友,她們的身影在晨光中漸行漸遠,踏上了牧羊的征途,如同畫卷中兩道亮麗的風景線。趙楓與常寶,他們與得力奇一同忙碌於打馬印的接待瑣事,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凝聚著他們的辛勤與汗水,如同畫筆在畫布上留下的痕跡。
周貴,那位勤勞的馬倌,他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如此偉岸。他要去距大隊三十多華里的老書記家,再拉一車羊磚回來。那堅實的背影,如同山巒般穩重,承載著生活的重擔。
孫桂花與辛春雨,兩位賢淑的女子,她們在家中默默付出,主動承擔起瑣碎的家務,讓家充滿了溫馨與和諧。她們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陽光,溫暖而明媚。
而我,將與那位經驗豐富的老保管一同,將周貴拉回的羊磚精心地分佈在各個角落,砌成一個個燒烙鐵的火堆。期盼來日將那刻有永恆記憶的烙印深深埋藏在心中。
此刻,接待任務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來的客人寥寥無幾。周貴見狀,熱情地邀請趙楓一同去拉羊磚,趙楓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生活,便是這樣平淡而真實,我們各自為營,各自忙碌,卻也各自承載著屬於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一九七四年的五月十七日,d大隊門前的草原彷彿被歷史賦予了特殊的使命,空曠而又熱鬧非凡。那日,陽光灑在草原上,數千匹馬兒匯聚一堂,馬蹄聲聲,塵土飛揚,形成了一幅壯觀的畫面。
在這片草原上,四隊人馬整齊列隊,宛如一首古老的詩篇,訴說著傳承與榮耀。第一排,紅領巾的少年兒童,他們眼中閃爍著對未知的好奇與對未來的憧憬。那青藍色的綢緞裝飾的桌子,上面香爐嫋嫋,彷彿是時間的使者,見證了這一刻的莊重與神聖。
第二排,是身著蒙古服裝的強壯大漢,他們如同草原上的鐵塔,穩重而堅毅。他們的存在,不僅代表著草原的力量,更象徵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第三、四排,是手握套馬杆的馬倌們,他們坐在精選的駿馬上,威風凜凜,彷彿出征的勇士。他們的眼神中,既有對馬兒的深深情感,也有對草原的無限熱愛。
隨著東邊一聲炮響,老書記帶領一班人馬緩緩走來。他站在香爐前,大聲宣佈:“d大隊打馬印現在正式開始!”這一刻,時間彷彿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一把烙鐵上。巴圖大爺,雙目雖已失明,但他的心卻比任何人都明亮。他接過烙鐵,在香爐上翻滾,用奶皮、奶油輕輕塗擦,彷彿在給這把烙鐵賦予生命與靈魂。
隨後,一位少先隊員手持烙鐵,迅速跑到火堆旁,將烙鐵插入熊熊燃燒的火中。隨著輕微的響聲和青煙冒起,巴圖大爺的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緊接著,震耳欲聾的吶喊聲響起,大漢們迅速閃開,馬倌們騎著駿馬如濤濤巨浪,排山倒海般地衝向馬群。那一刻,草原上的風都彷彿靜止了,只有馬蹄聲和人們的歡呼聲在迴盪。
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草原的壯美與力量,也體會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
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陽光如金色的織錦般灑落,草尖上的露珠在晨光中閃爍。這裡,是駿馬奔騰的天地,是男兒熱血與豪情交織的舞臺。在這片草原上,一項古老而莊重的儀式正在上演——打馬印,騸馬蛋,剪馬鬃。
一聲嘹亮的號令劃破天際,一匹青色駿馬如流星般飛馳而來,馬背上坐著一位身著紫色蒙古袍的中年馬倌。他目光如炬,手中的套馬杆緊握,如同掌控著命運的舵手。駿馬飛馳間,準確地套住了前方一匹不羈的野馬。野馬被套住的瞬間,彷彿感受到了自由的威脅,奮力掙扎著,試圖掙脫束縛。
就在這時,一名大漢從人群中衝出,他身手矯健,猶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