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會出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六位追封為王,明朝寫作素材大全,A先生會出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追封為王是指在人死後,由朝廷或帝王對其追加封賜王爵的一種行為。
目的
- 表彰功績:對生前為國家建立卓越功勳的人給予高度認可與榮譽,激勵後人效仿。如明朝洪武朝追封的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功臣,他們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死後被追封為王。
- 安撫人心:透過追封逝者,安撫其家族及相關勢力,避免因功臣去世引發不穩定因素。同時,也向社會表明朝廷對功臣的重視和感激,增強政權的凝聚力。
- 政治需要:新君主即位或政權面臨特殊情況時,追封前朝或本朝的某些人物為王,以顯示自己的大度、正統或對某些勢力的拉攏等。
形式
- 賜諡號:在追封王爵的同時,會賜予相應的諡號,以概括其一生的品行和功績。如徐達諡號“武寧”,常遇春諡號“忠武” 。
- 蔭及子孫:追封者的子孫往往會得到一定的優待,如世襲爵位、授予官職等。
影響
- 激勵作用:激勵臣子為朝廷盡忠效力,立功沙場,追求生前身後的榮耀。
- 政治穩定:有利於維護政權的穩定,減少內部矛盾,增強統治階層的團結。
- 歷史評價:影響後世對被追封者的評價和認知,使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形象更加突出。
洪武朝六位追封:
徐達
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人,元末明初名將,明朝開國元勳。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一生南征北戰,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功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六王”之首 。
常遇春
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屬安徽蚌埠)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作戰勇猛,自稱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稱其為“常十萬”。在朱元璋統一江南的過程中,常遇春與徐達配合默契,屢立戰功。在鄱陽湖之戰中,他一箭射傷張定邊,穩定了戰局。後與徐達一同北伐,攻克大都。洪武二年(1369年)北伐中原時在軍中病逝,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
李文忠
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帶著他輾轉亂軍之中,多次瀕臨死亡,後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他多次參與明朝的重大戰役,如對張士誠、陳友諒的戰爭以及北伐等。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裡,位次第三 。
鄧愈
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明朝開國名將。天生魁梧,勇武過人。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集慶,直取鎮江,屢立戰功。1370年(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病逝於壽春,追封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
湯和
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廣德鄉東湖村人,明朝開國元勳。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早年參加郭子興軍,後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多次擊敗張士誠部,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逝世於家,追封東甌王,諡號“襄武” 。
沐英
字文英,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養子。沐英少年明敏,沉默寡言笑,好賢禮士,撫伍卒有恩,未嘗妄殺。他長期鎮守雲南,為明朝穩定西南邊疆做出了巨大貢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太子朱標去世,沐英過度悲痛而病逝於雲南任所,朱元璋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