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會出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永樂帝是否是千古一帝?(上),明朝寫作素材大全,A先生會出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縱觀華夏千年歷史,從秦朝算起,總共也就四百零八位皇帝。
而其中毫無爭議的千古一帝也僅僅三位,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
那麼作為永樂盛世的締造者朱棣是否是千古一帝呢?
首先說說我自己的觀點,朱棣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這一評價主要從政治功績,軍事成就,文化繁榮,經濟貢獻三個方面評判。
————————
一.政治功績
政治功績便是國家統一穩定,制度創新建設。
-國家統一與穩定方面:
1.內部穩定措施
- 削藩政策的推進:朱棣在靖難之役後,深知藩王擁兵自重的危害。他繼續實行削藩政策,不過手段相對溫和。他將部分藩王的護衛削減,限制藩王的軍事權力,同時在經濟上給予藩王優厚的待遇作為補償。透過這種方式,既削弱了藩王對中央政權的軍事威脅,又避免了大規模的政治動盪,使得明朝內部的政治格局更加穩定。
- 強化吏治與監察:朱棣重視吏治,他建立了一套較為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透過都察院等監察機構,加強對各級官員的監督。對於貪汙腐敗、徇私舞弊的官員進行嚴厲懲處,這使得官員們不敢肆意妄為,有效保障了國家行政機構的正常運轉,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2.邊疆穩定舉措
- 北方邊境防禦:朱棣把都城遷至北京,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加強對北方邊境的控制。他親自率軍五次北征蒙古,打擊了韃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的勢力,使得北方邊境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安寧。同時,他還在邊境地區設定衛所,屯駐軍隊,加強防禦工事的建設,如加固長城等防禦設施,構建起了較為嚴密的北方邊境防禦體系。
- 東北與西南邊疆的鞏固:在東北,朱棣設立奴兒干都司,派遣官員對東北地區進行有效管理,促進了當地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明朝對東北邊疆的控制。在西南地區,朱棣繼續推行土司制度,透過封授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官職,讓他們管理本地事務,同時明朝中央政府也加強對他們的監管,維持了西南地區的穩定。
3.社會秩序維護
- 法律制度完善:朱棣時期,對《大明律》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法律的嚴格執行對於維護社會秩序起到了關鍵作用。對於違法犯罪行為,依法進行懲處,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朱棣還重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例如在災荒時期,採取措施賑濟災民,防止社會矛盾的激化。
- 文化統一與安撫民心:朱棣大力推崇儒家文化,透過宣揚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來統一民眾的思想。他組織編纂的《永樂大典》不僅是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也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讓民眾對國家的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
-制度創新與建設方面:
1.行政制度創新
- 內閣制度的發展:朱棣時期,內閣制度初步形成並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他選拔解縉、楊榮等翰林學士入值文淵閣,這些學士可以參與機務,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早期內閣主要是皇帝的顧問機構,其成員品級不高,但他們能夠接觸核心政務,為皇帝提供決策參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閣逐漸成為明朝中央決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權力也有所擴大。例如,內閣大學士在詔令起草、章奏批答等事務中發揮關鍵作用,這改變了以往傳統的行政決策流程。
- 完善官僚考核制度:朱棣注重對官員的考核與監督。他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考滿和考察制度,考滿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根據其任期內的表現來決定升降獎懲;考察則側重於對官員的定期監察,包括京察和外察,透過這些考核機制,能夠有效甄別官員的能力和操守,保證官僚隊伍的質量。
2.軍事制度創新
- 京軍三大營的設立:遷都北京後,朱棣設立了京軍三大營,即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部隊,主要負責作戰;三千營以僱傭兵為主,擅長在戰場上進行突擊;神機營則是裝備火器的部隊,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獨立槍炮部隊。三大營相互配合,改變了傳統的軍事作戰方式,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和軍事戰略的靈活性。
- 衛所制度的強化: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強化衛所制度。衛所兵平時屯田耕種,戰時出征作戰,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既保證了軍隊的兵源和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