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會出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章 明英宗朱祁鎮 txtdurg,明朝寫作素材大全,A先生會出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英宗,朱祁鎮,大明第六帝,年號正統。
他的祖父與父親雖共同建立仁宣之治,但奈何二人在位時間過短,都早早離去。
宣德十年正月,宣宗駕崩,留遺詔讓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
就這樣,一個頂峰時期的朝堂,天下,沉甸甸的落在朱祁鎮肩頭。
天子年幼,朝堂上多為三朝老臣,並無太子勢力,後宮有母系孫氏,再加上身旁起勢的宦官勢力,朱祁鎮前期可以完全說是屬於擺設,甚至一不小心變成傀儡,只是有著皇帝的名號罷了。
好在此刻還有一位最為重要的人物,那便是朱祁鎮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
正統元年,作為此時權利最大的人,張氏是制衡朝堂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是朱祁鎮最大的約束。
一次,張氏曾召集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五大臣入宮,當著這些人的面殺雞儆猴。
警告正試圖誘導朱祁鎮下旨的宦官王振,稱其若再試圖干預國政,將依法處置,讓王振不敢肆意妄為,一邊打壓了宦官勢力,同時也相當於給在場所有人一個威懾。
之後更是以身作則,一切都遵規遵矩,絕不逾越,可以說,若不是有張氏,明朝在這時可能就變天了。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朱祁鎮開始儘快跟隨三楊學習處理朝政,逐漸掌控權利,向著實權皇帝進行...
——
正統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去世。
張氏的離世意味著朝堂將再次動盪,也標誌著十六歲的少年朱祁鎮最大的約束消失。
這時,內閣最有權勢的三楊也開始以極快的速度,退出歷史舞臺。
楊榮在正統五年(1440年)因回鄉省墓途中病逝,從這個角度說他從此時開始退出政治舞臺,其影響力自然逐漸減弱。
楊士奇因兒子楊稷橫行鄉里,犯下諸多不法之事,楊士奇受到牽連,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影響力大受打擊。
楊溥在太皇太后張氏去世後,面對王振等宦官勢力的日益膨脹,難以有效抗衡,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標誌著他在政治上的徹底退場,“三楊”時代也正式結束。
...
至此,朱祁鎮如同五指山下的石猴,徹底失去束縛。
在先輩們英勇事蹟的耳濡目染之下,朱祁鎮非常想要證明自己,他也想成為先輩們那般的人物,甚至超越先輩。
此時的王振,亦是如此,作為從小陪伴朱祁鎮長大的人,他一直深受朱祁鎮信任,更何況此刻的明朝宦官權利也極大,他也想體驗權利的滋味。
就這樣,兩個充滿野心的人,開始大刀闊斧的施展自己的手段,向著各自內心願景進發。
想要掌控權利那必須將朝堂與軍隊之中的老人逐漸換成自己提拔的人。
而此時朱祁鎮身旁可用的心腹之人,只有貼身宦官王振,畢竟宦官的一切都依附著皇權,沒有皇權的倚靠,宦官什麼也不是,這也是大部分皇帝為什麼知曉宦官危害卻還要放權給宦官的原因。
接下來他便開始給王振放權,利用宦官勢力來打壓其餘官員。
在打壓的過程中,王振也成為了受益者,他藉著權利,打壓異己,在為英宗謀利過程中,也為自己積累著勢力。
...
此時朝堂上的官員可以倚靠宦官來掌控,但軍隊方面卻是無用,而最好獲得軍權的辦法,便只有發動戰爭,然後再提拔自己的人。
於是朱祁鎮便無比渴望打一場仗,一場大勝仗。
...
正統十四年,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拒絕通婚等為由,點燃雙方矛盾,集結瓦剌各部,分兵四路,約十三~十六萬大軍,分別向著大同,甘肅,遼東,宣府嚮明朝邊境發動大規模進攻。
【可以看英宗實錄來判斷。】
面對這樣的機會,英宗顯然是不想放過,雖蒙古部落大軍壓境,但這時的明朝可以說是完全不放在眼裡,畢竟雙方實力差距過大,根本沒有可比性,這對明朝而言就是妥妥的戰功。
歷史記載,英宗受到王振慫恿,御駕親征。
我個人觀點來看,可能性不大,畢竟英宗不論如何,都是皇帝,打仗這種事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
若是英宗本人不想,一個宦官怎麼可能慫恿的動。
《英宗實錄·卷一》中,有一段對話,可能很不起眼,但應該對英宗有這一些影響:
朱祁鎮及能言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