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會出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北京保衛戰,明朝寫作素材大全,A先生會出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變發生,英宗被也先俘獲。
訊息很快便傳至京都,朝堂頓時震動,引起軒然大波,孫氏見狀,急忙下詔,立朱見深為太子,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來穩住朝堂局勢。
朝堂上,此時已經分出兩個派系,一派希望求和,南遷,另一派主張開戰。
少部分是以徐有貞為首的主和派,甚至在這危急存亡的關頭說出經過夜觀天象,此時應當答應要求,進行南遷,暫避其鋒芒。
這種想法直接被于謙,王直等人厲聲痛斥,以宋朝衣冠南渡這一歷史反駁,並且說出主張南遷者可斬。
最終還是主戰派們佔據上風,說服了孫氏與朱祁鈺,頓時間明朝一方堅定決心,表示要誓死抵抗。
而此時的瓦剌,正在利用英宗“叫門”。
八月十七日,也先帶著明英宗來到宣府鎮城,派人向城內明軍遞送英宗的手諭,要求開啟城門迎駕。
宣府總兵官楊洪既不接旨也不敢出面回應,以天黑看不清皇帝是否在城外、依制已到門禁時間不得開門、楊洪不在城內無人可以拍板決定不開門。
也先便更改路線,八月二十日,瓦剌大軍到達大同城外的東塘坡,英宗親筆寫好書信,並命忠勇伯蔣信送入城中,但大同守軍沒有相信,蔣信無功而返。
英宗只得再派身邊的錦衣校尉袁彬,袁彬到大同城下以頭撞門大聲呼喊,守軍放其入城。
袁彬遞交了書信並轉述皇帝要求厚賜也先並開門迎駕,但大同守將郭登拒絕了迎英宗入城的要求。
朝堂上,一眾大臣得知這一訊息後,於九月初六日,朱祁鈺在朝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
九月二十日,也先再次帶朱祁鎮再次來到大同“叫門”,郭登依然沒開門,並且還準備趁瓦剌軍鬆懈時夜襲偷營搶出英宗,但行動因訊息洩露而失敗。
未能得逞的也先最終決定,直攻北京,於正統十四年十月初一,兵分三路,中路軍五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東路軍兩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也先則親率西路十萬兵馬挾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今陽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鎮北)後,揮師南下,直逼紫荊關。
十月初九,也先至紫荊關,並令瓦剌軍加緊攻關,此前投降瓦剌的明宦官喜寧告知瓦剌山間小路,紫荊關腹背受敵,守將孫祥、韓清全部戰死,紫荊關被瓦剌攻破,隨後,瓦剌軍便由白羊口和紫荊關向北京進軍。
十月十一日抵達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朱祁鎮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
也先此時也明白,其餘各地勤王大軍就快要抵達,他們蒙古部落都是騎兵,根本不善於攻城,面對已經加固的北京城,他們是極難攻破的,於是也先便打算先進行談判。
也先要求明朝以大量金銀珠寶贖回以成為太上皇的朱祁鎮,並將宣府,大同等地割讓於他,再開通兩地互市,進行交易。
最後還要求明朝官員出門迎駕朱祁鎮,想透過明朝派人迎接英宗,來營造一種明朝對瓦剌妥協、屈服的態勢,進而獲取更多政治資本。
只是,此時的明朝一方是于謙為首的主戰派,上下一心,早已堅決主戰,在此之前便開始組織城中軍民進行城牆加固,武器儲備等等充足準備,便直截了當的回絕也先的要求。
談判無果,也先只好下令攻城。
此時,于謙已被代宗升為兵部尚書,並全全負責北京守衛戰一事,這也是于謙第一次指揮這場規模壯大的戰役。
于謙將二十二萬大軍有針對性地列陣於北京九門之外德勝門,因它是也先進攻的重點方向,于謙派石亨等將領率重兵防守,部署了大量精銳部隊和火器。
在西直門、彰義門等重要城門也安排了得力將領和足夠的兵力,形成了完整且重點突出的環形防禦體系。
城內安排了孫鏜等將領率領的機動兵力作為預備隊。
一旦城外某門戰事吃緊,預備隊能迅速出城增援。
同時,在城外的要道、山谷等關鍵位置設下伏兵,像在德勝門附近的民房中就埋伏了大量精兵,與城上守軍相互呼應,對來犯之敵形成內外夾擊之勢。
之後于謙作為主帥,親自穿著戰甲,手持武器,到最前線的德勝門督戰。
他這種不顧個人安危、親臨戰場的行為,極大地穩定了軍心,讓將士們看到了主帥與他們共生死的決心,頓時士氣大振。
于謙傳檄京城內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呼籲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