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先生會出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章 復辟後,明朝寫作素材大全,A先生會出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英宗復辟,對這些奪門功臣大肆封賞,但也對於謙等人進行處決,那麼問題來了,于謙作為當時權利最大的官員,是否知曉這一切?知道的話,為什麼沒有阻止?
我個人觀點的話,奪門過程于謙是知道的。
首先於謙在北京保衛戰中,作為主帥,京城大部分將領官員肯定都記得於謙。
更何況于謙作為兵部尚書兼領提督團營,掌握著軍事調遣等重要權力,對京城守軍包括守門士兵有著指揮和管理的權力。
在他的領導下,參與京城防守的眾多將領和士兵都對他十分敬重和服從,這些人中不乏在城門守衛崗位上的。
而且於謙對京城的治安和防禦極為上心,其整頓京營等舉措使得京城守軍在一定程度上都與他有緊密的聯絡。
可以說,京城中大部分風吹草動,都逃不過於謙的耳朵,更何況這場奪門之變參與官員數量極多。
就算他們再謹慎,這麼大動靜怎麼可能繞得過於謙?
還有便是京都守衛森嚴成度,怎麼可能因為石亨幾人一面之詞,便讓其透過了,還沒人去稟報。
畢竟當時參與者那麼多禁軍又不是吃乾飯的,就那麼放任不管。
那假設於謙知曉,為什麼不作為呢?
首先,于謙這個人心中,他是不在乎皇帝是誰,他只在乎社稷。
從那句“社稷為重,君為輕。”便可以看出,還有便是有記載,代宗病重時,于謙主要關心的事情是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從而穩住朝堂,而不是到代宗面前噓寒問暖。
但代宗一直沒有確立,使得朝堂動盪不安。
這時候,一群人暗中謀劃復辟,于謙當然不會阻止,強行阻止可能引發更大內亂,明朝剛經歷土木堡之變,北方遊牧民族虎視眈眈,于謙不想讓國家陷入內憂外患。
另外從封建綱常來看,朱祁鎮是先皇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具有天然的皇位繼承正統性,代宗就算不立朱見深為太子,等到他駕崩,那也是朱祁鎮重新迴歸朝堂。
且孫太后支援奪門之變,還下發懿旨,這讓其具有更強合法性,于謙若阻止可能被視為亂臣賊子。
另外,于謙的不作為就是最大的作為,于謙不管不顧,這一切才那麼輕鬆便完成了。
...
迴歸正題,英宗復辟,代宗得知後,有記載是說了一句:“兄長做得好。”還有一些爭議是連說“好,好 ,好”。
只是不論哪種都不清楚當時代宗的情緒是什麼樣子,若是釋然無奈,那可以說明代宗得知英宗復辟訊息其實並不是很難接受,畢竟這時候于謙權利極大,若不是英宗復辟,那最大的可能就是于謙反了。
而且他自己本身也快不行了,還沒有立太子,說不定他一直猶豫不定,英宗這麼一下便當時幫他做決定了,他自然是不糾結了。
若是憤怒,那也有可能,他臨危受命好不容易將大明慢慢恢復,雖說也有不少私心的舉動,但終是沒有成,結果到頭來看他不行了,群臣聯合起來一腳給他踢了。
之後便是他被軟禁起來了,然後就去世了。
...
回到朝堂上,朱祁鎮畢竟也是皇帝,首先做的便是重新讓朝臣宣告天下,穩定人心局勢,畢竟社稷穩定才是重中之重。
之後便是這群建立奪門之功官員們開始利用這點力排異己。
這些人眼中最大的威脅,便是于謙,他們也明白,這個時候是除掉于謙的最佳時機。
他們開始利用奪門之事,來讓英宗下令處決于謙,相當於是明著告訴朱祁鎮,要麼選于謙,要麼選我們。
至於朱祁鎮這邊,對於于謙,他肯定是不滿的,先是拒絕贖回他,再是極力推動朱祁鈺登基,最終將他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
就算之後于謙功勞再大,那也不是在他手下完成的,別人只會說是于謙與代宗,而他只是反面背景板。
除了個人情緒,他此時重新復辟代宗還是活著的,雖從其它角度來看,他是最佳人選,但總歸是不好的,若是他不答應這些官員,那麼他肯定會孤立無援。
甚至之後做事還要被官員們用這件事來掣肘他,那他肯定需要這群人的幫助的 。
總之,這種情況下,于謙一日不死,朝堂便一日不得安寧。
不論出於哪方面,英宗都會殺掉于謙等人,來穩定這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的朝堂。
最後雖定的是謀逆罪,但于謙一家只殺了于謙,其子也只是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