枊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0章 曉亮園林下海城,草根奮鬥記,枊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曉亮和袁玲踏上了南下的火車,當火車進入市郊,曉亮指著窗外的山山嶺嶺,那彩色的森林中,漂浮著一層綾紗般的白霧,各種形狀綠色的傘層層疊疊,在霧中若隱若現。曉亮說:“你看到了嗎?這簡直是人間仙境,這是咱們京源獨有的風景,不然為什麼被國人稱華中綠寶石呢。”
袁玲的家鄉自豪感寫進了桃花般笑顏,她說:“我們的家鄉這樣美,我們的生活無論哪方面都不比城裡差,為什麼人們總嚮往城市呢? 城市再好又不是我們的。有的打工者,房子都租不起,睡橋洞。為何寧願拋棄家產田地都不願回鄉呢?過去人們常說,‘誰不說咱家鄉好?’為什麼家鄉現在就對他們沒有了吸引力呢?”
曉亮說:“以前農村集體經營時經濟難得搞活,收入太低,人們形成了一個固定思維,總認為城市裡遍地是黃金。其實不然,你看我爸媽堅持在家鄉創業,到現在比當初出去打工的人,經濟條件不知要好多少倍。 ”
袁玲說:“你說的不完全對。農村也可以發財,城市也可以發財,要看路子對不對,還要看有沒有頭腦。咱爸是聰明人,咱村也有出去發了財的人,那是人家有技術,有聰明的頭腦。”
曉亮說:“不是每個人都非常聰明的,像咱們村肯幹的人也很多,但最終只能維持溫飽。還是得靠特種農副業和工業來支撐經濟。咱們沒人才,搞工業沒實力。”
袁玲說:“不是沒有可能,得慢慢找機會,有了工業,出去打工的人一定會回來,我發現咱們鄰村的一塊山坡上種了一大塊桔子園,每年都有橘子在京源市賣,供不應求。如果能大量種植,賣不完的橘子都可以做成飲料,那不就有工業了。 ”
曉亮眼裡放光說:“咱們的荒山有的是,那白蠟園林往上走,沒有大對接白蠟樹的地方都可以栽桔子樹。就怕像過去種梨子一樣,一個產業掙錢,一窩蜂都上,最後市場上價格上不去,吃虧的還是咱農民。”
袁玲說:“什麼叫宏觀調控呢?在這裡就派上用場了。統一規劃,各種經濟作物按比例成規模發展,就不會出現因農產品生產過剩而掉價的現象。”
曉亮拍著巴掌開懷大笑,引來火車上人們的目光。人們用好奇的目光看著這對青年男女,看他們的行為舉止,覺得像是小兩口,又都談論的全是發展經濟的大事。有好奇的乘客也加入了他們的討論。
一中年男性乘客說:“我們奉城的臍橙全國聞名,全國的市場該算大吧?整個縣都規模化種植了這種水果。多了還是消不動,價格低才消的動。可現在種果樹,雖很多機械化代替人工,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可是機械工具是一筆很大的投資,由水果的價格來消化是不現實的。還有外地也有人家的優勢水果,自己的東西再好,都不能盲目擴大種植。”
曉亮心裡在盤算,村裡最大的優勢是山多水多田地多,看樣子只有搞多種經營,才能應對市場不測的風雲。
男人們在談論,袁玲靠在靠背上,閉上眼睛在聽。
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眼前利益,利益再小也看得到收穫。作長遠投資,看不到既得利益,
人們沒信心。曉亮在想:要使外出的鄉親在家就有看得到的眼前利益,才留得住人。有了人才能去做長期投資,獲長遠利益。
“咔嚓,咔嚓。”聲音越來越慢,火車停下了。曉亮慌忙收拾行李說:“袁玲醒醒,火車到
站了。”
袁玲睜開睡意朦朧的雙眼,眨巴幾下,徹底清醒後,隨著人流出站,檢票口黑壓壓的一片人頭,柵欄開了,人們蜂擁而出。她眼前立刻出現了電視裡的畫面,心中明白了人們為什麼迷戀大城市。可有的人在城市待太久了,又想回家鄉。沒有錢的人想去撈金,撈到金的人在城裡找不到發展的路子,懷揣夢想回家創業。走的走來的來,城鄉保持著基本的平衡。
曉亮和袁玲在出站口外坐了一會兒。袁玲還在考慮著鄉村發展的事兒,她對曉亮說“曉亮,還有就是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城市比農村豐富的多。”
“待會再討論吧!”
曉亮眼睛在掃描著計程車。一輛計程車發現了曉亮在四處張望,並開過來了,他們乘上計程車直達翠屏的酒店。
曉亮看見院門大開,院裡張燈結綵,又是一場喜宴在這裡舉行。他和袁玲進去上了二樓,去找翠屏。上面正在忙著,翠屏轉身看到了曉亮和袁玲。袁玲親熱的叫了一聲,“翠屏阿姨好,我和曉亮結婚了,送喜糖來了。”
翠屏吩咐完事情後,帶他倆去客房。翠屏說:“恭喜你們呀,都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