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叔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8章 萌芽才露,大明輩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貓頭叔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宣德五年正月二十,南直隸,蘇州府,姑蘇城。

以往這個日子是春節結束的標誌,到了正月二十,各行各業,該開市的開市,該幹活的幹活,官府衙門也都要上值了,各種徭役、勞役也要開始服役了。

今天卻是不同尋常,數千工匠聚集在蘇州的相門內。

相門在蘇州話裡同“匠門”,相傳是古代的干將莫邪在此鑄劍,成為了工匠們的精神代表。

相門的城樓上,站著一名蘇州府衙的一名知事,正大聲宣讀著聖旨。

“朕惟天下生民,皆朕赤子,宜各遂其生,各安其業。匠籍,乃太祖沿故元舊制,本為國家營繕之需而設。然役使繁重,輪班之途辛勞,亦非朕愛民之本意。今思欲寬恤民力,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共享太平之福。

茲詔告天下,自宣德五年起,凡輪班匠進京服役之制,一概蠲免。此後,工匠僅須依例交納代役錢,以資國家營繕之用。所納代役錢,務必公平合理,不得苛求重斂,務使百姓負擔適中,生計無虞。工匠得此寬免,聽其謀生,各官府不得干涉。

欽此。”

聖旨宣讀完,城樓下,工匠們歡呼聲雷動。他們中也有讀過書的,將聖旨的意思向周圍人解釋了一遍,大家高興得如同過年一般。

從此以後,大明朝的工匠再也不用進京上班,服匠役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不論是廣西的還是遼東的,不論是甘肅的還是海南的,只要是匠籍的,都得輪番進京服匠役。管你是住山溝溝裡還是住大草原上,官府都會押著你去京城上班,更過分的是,官府還不承擔路費,一路上吃喝拉撒都得自己負擔。

許多人在路上飢病交加,直接就死在了上班的路上。什麼早八,什麼996,在輪班匠面前都只能算是弟弟。

李大成是蘇州城內一名技藝精湛的織工,祖上三代都為官府織造絲綢。每兩年,他們家都要出一人去南京當輪班匠織造絲綢。當輪班匠只有口糧沒有收入,且勞役繁重,家裡還得負擔輪班匠的來回路費,本就不寬裕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他們家以織造手藝聞名蘇州,但收入微薄,生活拮据。

朝廷頒佈新令,廢除輪班匠制度,工匠不再需要輪班去京城服役,大量的勞動力解放了出來。

李大成聽到聖旨後,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先在街上放了一大串鞭炮。

他趕忙跑回家,通知家人,以後他們家就不用去南京服匠役了,他可以有更多時間可以在家幹活掙錢。

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機遇,他果斷典當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在相門內開辦了一家織造小作坊,並且招募了幾個年輕工匠當織工。

他聽說朝廷開放了海禁,他的織造本事也算是蘇州城裡頭一檔的,他便不再按織染局指定的樣式,織染局的那些樣式已經過時了,他猜測南洋與西洋人不同於中原人的內斂,應該喜好花裡胡哨的衣服,便設計出一些花紋新穎、色彩鮮豔的樣式,織成布。

李大成的作坊織出的綢緞很快引起了商人的注意,很快一整年的出貨都被預定掉了。

據說綢緞商收去了後,用小船運到松江的上海鎮——那裡也新設了市舶司。蘇松常一帶的海商都喜歡由那裡出海,可以直接從黃浦江入長江,然後下海,一路前往廣東、交趾乃至南洋。

比起經大運河到浙江後,再由錢塘江出海要方便許多。

李大成的作坊生意好到來不及做,有時候上午剛剛織好的綢緞,下午就被人收走了。他只好多次擴大規模,作坊從最初的三五人擴充套件到幾十人,織機從三張擴充到近二十張,甚至吸引了周邊鄉村的年輕人也前來學藝。

作坊晝夜不停,人歇機不歇。幾十人輪番上工,保證織機隨時運轉。

越來越多的工匠也開始效仿起了李大成,有的家財豐厚的,直接買了織機,開辦起工場,招募上幾十名工匠當工人。

有的口袋空空只有一身本事的,便幾個人合夥,開起小作坊,你出織機,我出人力,照樣幹得紅紅火火。

原本冷清的相門水門附近變得繁忙起來,每天都有商船往來,運載著絲綢、瓷器、茶葉等貨物。城內街道兩旁,手工工場林立,織機聲、錘打聲、叫賣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熱鬧的市井畫卷。

各地市舶司的榷稅也進行了調整,不再死板地按十抽二進行抽分,而是按照貨物價值分別徵收榷稅,這種科學合理的稅法也得到了商人的歡迎。

一方面是水師和備倭衛所的嚴格打擊走私,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級都市霸主

筍尖魔菇湯

八零重生,撩漢養崽致富忙

花間茶舍

獵蟲傳

笨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