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兩面三刀平定王
貓頭叔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6章 兩面三刀平定王,大明輩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貓頭叔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黎利不僅僅向趙輝詐降,他還找守衛交州城的王通詐和。
王通雖然歷經大敗,但一直牢牢佔據著交州城,黎利見趙輝大兵壓境,他的主力卻只能在交州圍困王通,因此挖空心思想要忽悠王通交出城池。
黎利派遣自己的謀主阮廌進入交州,對王通道:“之前我們議定停戰,我家大王也派遣世子為質,現在應當是將軍履行承諾的時候了。”
王通回絕:“我向朝廷稟奏冊封陳王后人(其實就是等於議和退兵),朝廷還未批覆,怎麼能沒有聖旨,私自撤退呢?”
阮廌是黎利身邊的第一謀士,真實位面,就是他編纂了《平吳大誥》,被視為越南版的《獨立宣言》。
若論武力值,十個阮廌都打不過王通,不過比腦子,阮廌就好使太多了。
他對王通道:“將軍困守孤城,如今四境都為平定王(指黎利)略取,將軍如果不撤退,那就只能在我國終老了。”
王通十分羞憤,怒道:“老子可不要在養猴子的地方養老,死也要死在華夏的土地上。”
阮廌笑了笑,又道:“派往京師的使者回來了,皇帝陛下說祖宗之地,不忍一朝棄之,還要與群臣商議。”
見王通面露驚慌之色,阮廌心中暗自得意,又趁熱打鐵:“將軍莫慌,我有一計,將軍可以先行撤出城,再上奏皇帝,這樣,木已成舟,皇帝便只能允准了。”
王通反駁道:“你是要我挾制聖意?”
阮廌擺擺手,“非也非也,據使者回報,你們內閣的重臣們也支援撤兵,非你一人,你怕甚?”
王通有些心動,眼下城中糧草只能支撐不到三月了,再耗下去,糧食吃完,一樣還是要降的,還不如現在體面的退出,還留有幾分面子。
便對阮廌說自己要和城中的文武商議一下,過幾天再給黎利一個答覆。
王通召集城中文武商議議和撤兵之事。
武將方面,大家基本都同意撤退,都督方政更是大力支援。畢竟武將們是實打實的被黎利擊敗的,還是能認清形勢的。
倒是文臣們一致都不同意。按察使楊時溪堅決反對,他大聲駁斥道:“交趾郡縣二十年,打仗打了十來年,哪次不是朝廷派來大軍就滅了叛賊,怎麼可以私自議和撤兵?”
先前,黃福是交趾布政使,後來仁宗覺得黃福是個人才,就把他召回去了。派來陳洽接任,結果陳洽是個能打的,但只能打一點點,在跟隨王通征討黎利時,陳洽不幸戰死。
於是由按察使楊時溪暫掌布政使印,所以,楊時溪不同意撤兵,王通一時還真拿他沒辦法,只能當著大家的面罵他:“你個筆吏懂個屁的打仗,仗都輸成這樣了,整個交趾都丟光了,還打個屁,不撤只能在這裡餓死。”
楊時溪怒道:“身死是小,失節事大!我受朝廷詔命,守土有責,我就是餓死,也不會投降黎賊。”
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交州知府何忠偷偷對楊時溪道:“楊公,王通身懷異心,遲早要壞事,不如讓我潛出城去,北上廣西去求援。”
楊時溪想了想,嘆了口氣道:“如今之計,也只能如此了,你去求援,不等援兵到達,王通恐怕就要開城投降。”
何忠用袖子抹了抹眼淚,“華夏故土,怎忍棄地退守?我等如何有面目見文皇帝於地下。”
兩人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楊時溪派人協助何忠,半夜從水門偷偷潛出了城去。
何忠也是個猛人,由於怕被黎軍發現,不能划船渡過紅河,他只得下到河裡,試圖遊過紅河去。
要知道此時正是雨季,紅河水深浪急,河面寬達六七百步(一公里),換個奧運冠軍也不一定能游過去,何忠懷揣著一顆報國之心,心一橫,硬著頭皮跳入了河中。
哪知道何忠沒遊得二百步遠就脫了力,被滾滾的紅河水給沖走了。
好在上天眷顧,河水將何忠衝到了河中一處沙洲上。
何忠幽幽醒來,身體疼痛不已,稍稍檢查了下,好在只是有些皮肉傷。
何忠在沙洲上辨明瞭方向,繼續往對岸游去。
沙洲在河中間,距離對岸也不過二三百步了。這回何忠一鼓作氣,終於游到了對岸。
何忠知道對岸肯定有黎軍的人馬,小心翼翼地向前潛行著。
忽然,何忠發現,遠處月光之下,有個穿著甲冑的壯漢正在不緊不慢地逡巡著。
何忠趕忙伏倒在一旁的水溝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