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拉朱瞻基下水
貓頭叔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章 拉朱瞻基下水,大明輩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貓頭叔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朱高熾登基,詔書傳到南京,官民一片歡騰。
無他,新皇向來仁厚,估計是不會北征的,不用打仗,江南就不用供應前線糧草,整個南方九省都一片歡騰。
朱棣最後三次北征,真是把個江南給掏空了,再大的家底也經不起連續三年供應幾十萬大軍的糧草。
還有個更好的訊息,新皇還發布詔命,計劃遷回南京辦公。
當時三大殿被雷劈沒了後,朱棣又改稱北都為行在,目的就是堵天下悠悠之口,實際沒打算挪窩,六部大印可沒換回來。
因為當時遷都完畢,南京六部的大印交給北都六部使用,而南京六部重新鑄新印,在原六部前加“南京”字樣。
朱高熾登基後,一改老爹各種作法,停下西洋、宣佈回都南京、赦免被朱棣下獄的大臣,估計是這麼多年被朱棣壓得太狠了,這下千年媳婦熬成婆,朱高熾狠狠出了口惡氣。
南京六部的閣抄呈給趙輝閱覽,停罷下西洋的始作俑者竟是楊士奇。
趙輝不禁罵道:“楊士奇該死,短視!”但他人在南京,相隔千里,鞭長莫及。
不久,太子朱瞻基抵達南京,趙輝率南京文武出城迎接。
朱瞻基御文華殿,等群臣都退下後,獨留趙輝一人。
“都尉可知我為何會來南京?”
趙輝能猜到一二,“陛下想回遷南京,讓殿下打前站。”
朱瞻基搖搖頭:“父皇要廢下西洋,我極力勸阻,不聽。回都之事,遣一重臣修繕宮殿即可,這才走了沒幾年,數月就能修繕完畢,何必讓我這個太子親自來跑一趟呢。”
“楊士奇此舉短視非常,停下西洋,貽害萬年。”趙輝嘆息道,楊士奇是治國之能臣,但人無完人,總有缺漏之處。
此後的歷史,大明禁海二百年(當然也有短暫開海),然後中外隔絕,再也沒有永樂時期內外交流的那種盛況,可以說,清朝後來的閉關鎖國,政策起源就是在於此。
“父皇聽了楊士奇的進言,停了下西洋,我反覆勸諫,無力阻止,然後藉故便讓我來了南京。”
朱高熾對外宣稱,文皇帝(即朱棣)北巡都讓自己在南京監國,現在北都是行在,那太子就理所當然要去南京。
趙輝覺得也有道理,朱高熾要回遷,讓朱瞻基先回來也說得過去,不過南北哪裡當京師,卻是事關國家安危的大事。
“北都扼守國門,萬萬不可回遷南京,請殿下務必勸阻皇上。”趙輝言辭懇切。
明朝的情況跟清朝不一樣,或者跟漢唐都不同,明朝出了長城就是邊關,一旦回遷,那大批衛所就要跟著遷走,邊防力量將大大削弱。
朱瞻基不解道:“有這麼嚴重嗎?先前先帝沒遷都前,不都從南京調兵去北征麼?京師在南或在北,差別不大吧?”
趙輝苦笑:“我的好侄孫哎,你是不知道,我大明衛所兵戰鬥力下滑有多厲害。”
趙輝兩次執掌南京京營,接觸到了來自各地的京操班軍,這些人還是各地抽調來的青壯正丁,從這些人身上已經能發現衛所兵戰鬥力下滑得厲害。
這其實也是歷史必然,開國那一波戰鬥力爆表的,最年輕的也七八十了,不在地裡埋著已經是牛人了。靖難那一波爆錘南軍韃靼瓦剌的,也已經四五十了,打過仗的老了,剩下的都是沒打過仗的新兵,加上不斷有士卒逃亡,戰鬥力下滑是肯定的。
這一番談話,使得日後朱瞻基堅定的守在了北都,屢次駁回了文臣們回遷南京的提議。當然這是後話。
兩人又聊起下西洋之事。
下西洋本質上是皇室公然下海經商,卻把民間貿易給禁了,江南大族守著成堆的手工業品卻不能外銷,矛盾就出來了。所以朱高熾上位,作為江南大族利益代表的文官集團,那當然是鐵了心的要廢掉下西洋行動了。
趙輝一心要把朱瞻基拉上大航海的賊船,狡黠地問道:“現在臣有一筆大買賣,殿下做不做?”
朱瞻基連忙答應。
趙輝給朱瞻基出了個主意,既然下西洋下不了,那咱們就下東洋。
“聽說倭國銀多,但苦於無法與我天朝大規模貿易,與倭國通商,可獲利百倍。”
朱瞻基急道:“可先帝給日本頒下勘合文冊,無勘合,不得通商,這怎麼辦?”
趙輝眼睛一轉,笑道:“這不叫通商,叫採辦,是奉了太子您的令,向倭國採買物品。”
朱瞻基覺得似乎趙輝在坑他,“姑爺爺,你可別坑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