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
汐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皮格馬利翁效應,第五人格:記者小姐重生後,汐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慢很仔細,勉強將其翻譯成了人能聽懂的話。
愛麗絲寫信時,提到過傑克幾次的眼神變化,並表示她懷疑傑克英俊紳士外表下潛藏的是一個心思惡毒的壞孩子。
但艾達回信的第一點,就是批判了這個想法——在心理學的概念裡,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或許因為思維的差異而導致行為有所變化,但沒有絕對的壞孩子。
關於傑克精神分裂乃至人格分裂的猜想,也被艾達隱晦駁回了先天病症的可能。
艾達提到一個讓愛麗絲忽略的關鍵點——玩偶。
【與其說那位先生是精神病,不如先關心他深層的心理變化……】
艾達認為——從始至終,就不存在壞孩子!或者說,壞孩子就是傑克本人,無需切割!
,!
這封信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著重解釋——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就是期待效應。
簡單點來說,這種期待效應的作用機制在於心理暗示。
孩子是不辨善惡,不知什麼是好壞,不清楚自己在乾的是好事,壞事。自然也不能就這麼定義為好孩子和壞孩子。
這個時候就需要期待效應發揮作用,就是用正面的誇讚與獎勵,激起孩子心中對好事發生後的期待,從而慢慢將一個懵懂的稚子教育成一位好人。
當然,期待效應也可以反方向利用……
一位期待邪惡成果的孩子,自然就會變成一位“壞孩子”。
艾達表示,傑克的思維似乎走向了兩個極端。
他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就在畫界嶄露頭角,卻對童年玩偶的念念不忘,想事單純。在社交時,無人搭話的沉默寡言和有人搭話的面面周到也形成鮮明對比。
人格分裂會產生彼此獨立的人格,可無論是白天尊師重道,紳士體貼的好孩子,還是夜裡瘋狂殘忍,手段血腥的壞孩子,都認同,並使用傑克這個身份。
艾達猜——在傑克面對人生的第一個岔路口時,因為無人干預,他對善惡的界限出現模糊,產生了兩種矛盾而互相糾纏的想法。
而期待效應,似乎一直在發揮著作用,但不知為何,卻是把他往為惡的方面引導。
可傑克的善念非常頑固,怎麼也不肯就此墮落。
一來二去,衝突的思緒走向不同的極端,逐漸切割。
然而,無論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他們都不是完整的傑克。而是本應成熟的,三觀明確的傑克所割出的半身。
所以,他們都是傑克。傑克的病症不在於腦部病變,而是心理上的畸形發展。
……
愛麗絲沉默看完,捏著信紙——艾達的話,有點難懂,又有點好懂。所以,傑克沒精神病?甚至可能比一般人還聰明些?
兩種人格其實是童年沒被明確定義下的善惡越發割裂?原本在成長中消失的惡在反向期待效應的作用下逐漸膨脹?
愛麗絲抬手掐了掐眉心,勉強理清楚艾達對傑克的評價後,逐漸明朗的思緒轉到艾達回信的最後那段——
【好孩子不是完整的他,壞孩子也不是完整的他,不過是人性中的純白與純黑。但是愛麗絲,這個世界,乃至每件事,每個人,都是灰色的。】
【想解決霧中怪人的事件?要麼在純白的配合下把他送進精神病院,關一輩子。要麼,找出誰在“獎賞”他的惡,讓純白接受純黑,化解純黑,完成遲到的善惡教育。】
【我要提醒你,如果你要選擇後面一條路,不要小看純黑的人性,千萬注意自身安全。】
【恰好你問我在倫敦的人脈,我決定給你介紹一位女士……】
愛麗絲摩挲著信紙下方的名字,喃喃道:
“艾達,你真是送了我一份好大的禮物,幫我湊齊了最後一張手牌。”
“21點,完美的牌面。”
:()第五人格:記者小姐重生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