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武則天:我可不是男人的附庸
錦夜微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章 武則天:我可不是男人的附庸,開局曝光,唐高宗喜歡小媽,錦夜微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唐太宗時空
李世民和李淵的目光緊盯著直播上的講解,兩人的臉上都露出了震驚的神色。
李世民的的眉頭緊鎖,聲音中帶著難以置信:“這武則天居然想將皇位傳給侄子?”
大殿上的程咬金,臉上的驚訝之情溢於言表,他帶著一絲不解和不滿,率先開口道:“這家業當然是傳給兒子,畢竟兒子更親啊!”
尉遲敬德也是點頭附和,他的眼中閃爍著疑惑:“這侄子固然同姓,但與武則天毫無關係,為何要傳給侄子?”
一時間,大殿上議論紛紛,每個人都在交頭接耳,討論著武則天的這個決定。
······
【武則天的這個抉擇,要是擱到現在任何人面前,都會覺得是個很奇怪的問題,偌大的江山,為啥要傳給侄子,兒子那可是血脈相連的呀?
但倘若,咱們站在武則天的角度來琢磨這個問題,大家的想法或許就不一樣了。
從武則天的角度來說,她首先不是李顯、李旦的母親,而是武周的開國帝王,要是武周能傳承下去,那武則天就是周太祖!
但很明顯的問題是,李顯或者李旦,不管誰即位,都會恢復唐朝,那武則天就只能作為皇后,依附在唐高宗李治身邊,這顯然是武則天沒法接受的。
老孃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輩子,揹著千古罵名,最後居然還是男人的附屬?
所以,武則天最糾結的地方可能就在這兒。
但現實的情況是,心向李唐的勢力還是更多一些,那怎樣給武氏一族增添資本呢?
營州之亂就是武則天給武氏一族的機會,營州的契丹,實際上是個影響力很小、人力和物力很難跟中原抗衡的對手。
於是武則天不分是非,興師動眾,大張旗鼓地去討伐,目的就是要透過把事情鬧大,給武氏子弟創造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為立他們為嗣鋪平道路。
但讓武則天失望的是,武氏子弟在平叛中的表現,充分暴露了他們的無能,根本沒能力繼承大統。
尤其是武懿宗對百姓的殘酷鎮壓,更是體現了武氏子弟毫無君王的樣子。
在古代,帝王都講究個天命所歸,那武周的天命從哪兒來的。
是武則天幾十年輔佐唐高宗,治理天下,開創了一個盛世,天命從李唐轉到了武周,而不是簡簡單單地靠什麼彌勒佛轉世。
而唐朝的天命又是從哪兒來的,是李世民安撫百姓、討伐有罪,平定天下,開創貞觀之治立下的。
甚至李世民那句 “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就是大唐的天命所在,李世民自己都說了,天命在於百姓。
那武懿宗在河北的暴行,已經向天下人表明,武氏子弟沒資格承接天下。
於是沒過多久,就有了狄仁傑解夢復唐的故事。
有一天,武則天夢到一隻大鸚鵡,兩隻翅膀全斷了,於是她找狄仁傑求解。狄仁傑說:“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說的是您的兩個兒子。陛下現在只有廬陵王、相王兩個兒子,只要讓他們重新得勢,兩翼就能振作起來。”
狄仁傑解完夢境,又說道:“太宗皇帝歷經風雨,親自上陣殺敵,這才平定天下,傳給子孫。先帝把兩個兒子託付給陛下,陛下現在卻要把天下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和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當太子,千秋萬代之後還能在太廟享受祭祀。要是立侄子,從來沒聽說有把姑姑配享宗廟的。”
武則天聽了很不高興,說:“這是朕的家事,你不該插手。”
狄仁傑卻說道:“王者以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的家事。君王是頭,臣子是四肢,就像一個整體,況且臣擔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狄仁傑的這句 “從來沒聽說有把姑姑配享宗廟的”,打破了武則天的幻想,她突然明白了,就算自己把皇位傳給武氏子弟,這個武周開國之君的榮耀,還是落不到自己頭上。
於是武則天派使者去房州,把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她把李顯藏在帳子後面,然後召見狄仁傑,故意說起廬陵王的事。
狄仁傑懇請情真意切,以至於哭個不停。
武則天就把李顯叫出來,對狄仁傑說:“朕現在把皇太子還給你。”
狄仁傑叩頭跪拜,又說:“太子回朝,可卻沒人知道,眾說紛紜,怎麼才能讓人相信呢?”
武則天便先把李顯安置在龍門,然後按照禮節迎回宮中。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無不歡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