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趙匡胤:重文輕武不是我的鍋
錦夜微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章 趙匡胤:重文輕武不是我的鍋,開局曝光,唐高宗喜歡小媽,錦夜微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來慢慢派京官(文臣)接替刺史管州務,叫“權知xx州州軍事”,簡稱知州。
“知州事”不是正式官名,州的實際管事的是通判。
“知”是“知會”“管理”的意思,後來變成牽制、監視州府長官的一種定例。
所以可別以為通判就是知州的副手,當時人覺得那是“監州”,這更符合知州的身份。
趙匡胤就這麼透過分權制衡,把藩鎮節度使的權力收到中央朝廷了。
趙匡胤見識廣,深知底層士兵的心思,那就是誰發錢,誰當家!
“錢就是權”,這在太平時候可能不太準,在五代十國那可是真理!
唐末藩鎮就是因為有了財政權,才能獨立於中央之外,趙匡胤當然有辦法對付!
於是他想辦法讓財權集中,首先中央朝廷的三司使管著四方貢賦和國家財政,統領鹽鐵、度支、戶部。
而在地方上設轉運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送中央。
地方州郡賦稅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其他都歸中央,三司權力很大。
地方沒了財政權,自然沒法獨立,藩鎮那一套慢慢就不行了。
軍事上,趙匡胤讓樞密使專管軍事政令、調動禁軍,跟中書省並稱“二府”(政府、樞府)。
樞密院大事都要跟皇帝彙報批准。
從“二府”並立能看出來,趙匡胤做這些都是為了加強中央權力、皇權。
對文臣武將,趙匡胤的態度一直是文武制衡,誰冒頭就削誰,誰勢力大就揍誰。
要說重文抑武讓宋朝變弱這事兒,趙匡胤有責任,但這鍋他可不全背。
畢竟趙匡胤打了不少勝仗呢,不信,您接著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