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造紙印刷
錦夜微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章 造紙印刷,開局曝光,唐高宗喜歡小媽,錦夜微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滿朝”,婁師德、狄仁傑這些有名的賢臣都在裡頭。
另外,武則天在跟高宗一起執政的時候,還下詔書修訂《氏族志》,改名叫《姓氏錄》,更明確地規定 “在本朝能做到五品官的都能升入士族行列”,進一步打擊了舊的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所以中唐以後就出現 “當官的和普通老百姓,混在一起分不清” 的情況。
當然啦,這些從根本上說還是沒動搖那些世家大族和門閥的根基。
門閥政治真正退出舞臺,還得等到唐末有個人從物理層面把他們消滅掉。
再加上到了宋朝,民間出現了大量的書院,還有印刷術和造紙術的改進。
而且那時候唐朝沒有彌封、謄錄的制度,所以社會上就形成了找坐師的風氣,大家參加科舉之前得先給主考官送自己的文章,最後讓考試變得不公平了。
彌封、謄錄,這是北宋對科舉制度進行的最重要的改革。
彌封就是把試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貫這些資訊封起來貼上,又叫 “糊名”。
考生姓名彌封以後,考官還是能認出他們的筆跡。
為此,宋朝還專門設了謄錄院,殿試卷子一律派人專門抄錄,然後考官再審閱,之後省試、發解試也陸續推行謄錄制度。
另外,北宋還進一步加強了科場的紀律,實行嚴格的搜身規定,考場裡有士兵站崗巡邏,到處檢視監督。
技術的革新加上制度的革新,加在一起的效果那就很強了。
宋朝那可是大幅度地增加了科舉錄取的名額,宋太宗在位的這二十二年,光是進士這一科錄取的人就近萬名,平均每年能達到四百五十多人。
您再瞧瞧唐朝,總共錄取的進士總數才六千多人。
說到這兒,青鳥每次都忍不住驚歎古人的聰明才智,大夥來瞅瞅活字印刷的影片!
宋朝的時候,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做字,一個字就是一個印,用火燒硬,讓它變成陶質的。
排版的時候先準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上松香、蠟、紙灰之類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個鐵框,在鐵框裡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
然後用火烤,把混合物熔化,跟活字塊連成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讓字面變得平整。這就能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經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麼交替著用,效率可高了。
在造紙方面,宋朝時期造紙的原料有了新的拓展,竹紙和稻麥稈紙的發展標誌著造紙史上的新紀元。
造紙的地方、紙的品種還有加工技術越來越往更廣的地方發展。紙的用途在社會上又普及到了各個方面。
雖說宋朝在軍事上沒啥本事,但在文治方面,那真是前所未有的繁榮。
可沒改進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的武曌,就只能默默地招攬人才了,但肯定是不夠的,所以她的統治集團裡到處都是腐朽的保守派。】
······
“以前朕沒有這些,但現在朕有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