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章 度量衡,重生大明1635,蜀中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師收集少許,便差距如此之大,對於營造大型器物影響不多,然精細物件卻不然,王承恩!”
“奴婢在!”
“把朕的火銃拿來!”
“遵旨!”
不一會兒,一小太監將燧發槍拿進來。
“諸位請看,此乃畢懋康去歲發明之自生火銃!”
說完遞給王徵,王徵檢視一陣,又遞給焦勖。
“此火銃不需火繩,雨雪天氣可照常使用,比火繩槍多出幾個部件。”
眾人傳看後紛紛點頭。
“依據大明規制,朝廷產出器物需刻上工匠姓名,則需要工匠技術爐火純青,掌握器物所有工序,然此般極大限制產出量。
以此火銃為例,擅長打造槍管者僅作槍管,善打彈簧者只打彈簧。
各部件能相互通用,各位想想,產出會是何般情形?又需要何種先決條件?”
崇禎帶著鼓勵的神色道。
屋內陷入沉寂,十餘息功夫後,王徵眼前一亮,焦勖似乎也胸有成竹,兩人幾乎同時作揖。
崇禎笑道:
“你二人一個一個說。”
“遵旨!”
王徵開口:
“稟陛下,如若此般規矩,工匠對某個工序擅長,便可予任用,無需全能技藝,所得工匠將更多。
工序分開最後組裝,產出量必然提高數倍,然先決條件便是統一度量,否則尺寸重量不等,根本無法實現互換!”
王徵到底是古代科學家,一點就通。
“王愛卿所言極是!”
“多謝陛下!”
“焦愛卿,你說呢?”
“臣愚鈍,侍郎大人所言非虛,臣以為還需深入細化,方可做到真正互換。”
“是嗎?”崇禎假裝一問。
焦勖望了一眼剛上任的侍郎,好像有所顧及。
崇禎見狀,哈哈一笑。
“焦愛卿,你是怕搶了上官的風頭嗎?王侍郎與你乃同類人也。”
“臣不敢!”
“那就快快道來!”
“臣遵旨!”
焦勖指著桌上,朗聲道:
“尺子最小刻度乃寸,秤桿最小刻度乃兩,分毫、錢毫均只能預估。
火銃口徑部件若進行估計,則仍存在差異,正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也。
然如何細化需要一個標準,否則意義不大。”
崇禎心中大喜。
原本可以直接說的,他卻沒有那樣做,就是想瞧瞧這個時代的能人,究竟有多少墨水。
如今看來可以放心了,度量衡推行起來,不會出現想象中那般困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