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往事
烤鴨不用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5章 往事,都回到58年了,我還不能躺平,烤鴨不用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的名字叫徐宗誠,剛才告訴你了,師傅我呢不是四九城的人,我是泉城人,最初學習的是魯菜,我的師傅叫唐克明是位御廚的傳人,”徐師傅開始給王小龍講述自己廚藝的來歷。
原來徐師傅的師傅唐克明是1900年出生在泉城,幼時父母患病,家境貧困,他和哥哥到天津討生活,十三歲時到一家大飯莊當學徒。
那時候飯莊子後廚的活分為“灶案尾”三塊,“灶”是掌勺炒菜,“案”分水案面案,指切菜和麵點,“尾”是冷拼冷盤。
學徒要從“尾”開始學,雕刻蘿蔔、土豆,擺拼盤,然後學切菜切肉、做麵食,一步一步來,最後才能上灶摸大勺把兒。
這家大飯莊的掌灶大廚叫梁忠,曾在紫禁城御膳房當御廚,伺候過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和慈禧太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梁忠逃出四九城,到泉城落腳。
唐克明跟梁忠學了七年,梁師傅覺得這孩子不錯,慢慢就把自己在御膳房學來的手藝、規矩、秘笈都傳給了。
御膳房分葷局、素局、點心局,每天要做早膳、午膳、晚膳,下午還要備一次點心,除了皇上,還有整個後宮那麼多人要吃要喝,所以一天到晚沒有閒著的時候。
皇上吃飯,不僅講究營養、滋味,而且頓頓不能重樣,無論皇上吃多少,一天三頓都要做出六七十道菜,每頓飯都要擺滿三張拼起來的膳桌,冷盤、熱饈、爐食、小菜應有盡有。
皇上的早膳,就已經是大餐了,除了適合早上吃的冰糖燉燕窩、鴨子粥、滷煮豆腐,還有掛爐鴨子、掛爐肉、口蘑肥雞、三鮮鴨子、羊肉紅燜泡、烹白肉等,晚膳有燕窩清蒸鴨、鹽煎肉、東坡肉、肉絲山菜等,到了冬天還要加一桌火鍋。另外還有豌豆黃、芸豆卷、小窩頭、豆沙包、薩其瑪等點心。
每逢皇帝大婚、千秋,以及冬至、春節等節日,宮中開御宴,這是御膳房最忙的時候,
要提前備出山珍海味、珍禽異獸、鮮蔬名果,臨近了做滿漢全席,一百三十四道熱菜,四十八道冷盤,還有各式點心,其中熊掌、猴頭、燕窩、海參四大名菜是必備的。
宴桌就擺在太和殿前的廣場上,儀仗排列,鼓樂齊鳴,滿漢臣子普浴皇恩,遍嘗御宴。
宮廷菜的特點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比如說要用雞茸、魚泥,就在木墩子上墊一塊肉皮,用金屬錘子把雞肉、魚肉搗爛,保證不能摻上木頭渣子。
御膳房的大廚都有一手絕活,就是把各種野味的骨頭和活雞放在一口大鍋裡,加上植物香料,熬成高湯,一般的菜,都要加這種高湯提味。
唐克明跟梁忠學了不少本事,二十歲出師後,又用了十年時間,邊幹邊學,走遍了天南海北研究各大菜系。
他覺得自己學的是御廚的能耐,卻沒給皇上做過飯,確實有些遺憾。
沒辦法已經是民國了,唐克明因為是泉城人慢慢的最後就在泉城住了下來,徐師傅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拜師的。
那時徐師傅才十三歲,因為社會動盪,徐宗誠跟著唐克明兜兜轉轉的來到了津城。
因為那時候的津城還是相對比較繁華的,對外也比較開放,跟著師傅在津城呆了十年,不止學習了魯菜和御膳還研究了各大菜系,包括當時在津城有名的幾家西餐廳,他們師兄弟幾人也都去打過短工,學習了一些西餐的技藝。
慢慢的出師之後的徐宗誠來到了四九城,師兄弟幾人有的去了上滬,有的去了哈城,而徐宗誠到了四九城做了八大飯莊之一的大師傅,飯莊公私合營之後,已經沒有向他這種大師傅生存的土壤了,就被趙主任挖到了焦化廠做小灶。
唐克明經過十幾年的歸納總結了四十多道宮廷菜,其中包括紅娘自配、鶴鹿同春、龍抱蛋、宮門獻魚、玉鳳回巢、玉手摘桃、雪梅伴黃葵、烏龍蟠珠、百鳥朝鳳、梅果玉園、彩霞雁膛肝、雲珠牡丹等,這些都傳給了徐師傅和幾個師兄弟。
“所以說我們這一門還是比較輝煌的,當然講述這些並不是說炫耀什麼,而是我們這一行當對這些還是比較看重的,當然也有野路子做菜比較好的,但那都是少數,你記住這些就行,別再向外傳了”徐師傅講述完之後,感慨的說了一句。
“我知道了,師傅”說實話王小龍都聽傻了,沒想到自己還能和皇帝扯上邊,雖然是很遠很遠的關係,但也很讓人震驚了。
“去把你師兄他們叫進來”徐師傅告訴王小龍把幾人叫進來。
“好的,師傅”王小龍直接站起來走到門口開啟門走了出去,準備去叫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