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四合院的前世今生
烤鴨不用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章 四合院的前世今生,都回到58年了,我還不能躺平,烤鴨不用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詢問易立東很快找到了鐵匠衚衕18號,在門口看了看沒進去,而是轉身走向了邊上的角落,拿出了一塊黑色的布蒙在的自己的臉上,再加上自己做的大帽子遮擋應該看不出來本來的樣子了吧。
也幸好是冬天,這麼一身裝束才顯得不那麼突兀,要是再別的時候估計還沒等人走到就可能被當成敵特抓了起來,自己的面具也沒敢帶上,大白天帶上面具也會顯得有點刻意,會顯得更加與眾不同,就會更加讓別人關注到自己,那就脫離了易立東的初衷了,最好誰也關注不到自己才最完美。
當然這樣想有點想當然了,自己還要問一下路的,只知道是在十八號院,這個院子裡面肯定不止一家人居住的,不知道具體在哪家。
四九城的四合院一直以來是以家族為居住物件的,尤其是東西城的四合院,都是一個大家族居住。
這種居住格局前幾年就被打破了,隨著城市的發展,大批在城裡置有房產的舊官吏、軍警憲特、財主及公私合營的被收購的房產,為全新的公職人員補充了進來,他們攜家帶口,形成了四九城四合院裡新的居住群體。
但這還屬於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徹底打破舊格局是在最近幾年。這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年代,整個國家掀起了新的浪潮。
這股摧枯拉朽的颶風也席捲到了四合院裡,四九城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改變,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四合院的公有化嘗試。
當時城市裡的四合院多是私人擁有產權,四九城全市據說約有房屋100多萬間,其中92萬間都是私人產權,公產房屋多為機關、學校、軍隊等佔用。
龐大的私產房屋與城市的地位和時代精神脫節,為了適應城市化改造的需要,四九城城近郊區四合院的私房主經過遊說都主動地向各級房管部門交出產權,變更為公有,這一部分是有償的。
四九城城內私房主自家居住以外的多餘房產,也由各級房管部門有組織地向城市裡的缺房戶分配。
這裡說的是多餘的房產,如果人口多的話,是不需要上交房產的,現階段也有很多前朝遺民有祖上留下的大批的房產,但是家裡人口眾多,這種暫時也是不需要上交的。
當時城裡的缺房戶主要是外來支援城市經濟建設的農村青年,跟現在大批來城裡幹活的農民工有些相像,但不同點還是很多的。
主要的是那時農民工不是自發來城市,而是四九城有關部門去外地農村招來的。
因為四九城要改變舊社會的消費城市為新社會的生產城市,要在東郊、西郊、北郊建設一大批重工業和輕工業基地,招這些農民工到來是來參加工業建設的。
自發來城的也有一些,但不是主流——這些集體來四九城的農民工到了四九城就被轉成了城市戶口,成了響噹噹的工人階級,享受和四九城人同樣的待遇。
易立東剛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是在西郊的工業區,那邊正在轟轟烈烈的搞建設,只不過幾人太小了,根本不可能找到活,這也是來到四九城城裡的原因之一,要麼那邊就是成為城市居民最好的時機。
但來支援建設的農民工沒有房子,都住在單位臨時蓋的集體宿舍裡。
四九城城市裡的各種運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問題。
因為他們要娶媳婦成家立業,單身宿舍是不能完成這一重大使命的。
四合院的公有化嘗試,給許多面臨結婚生子難題的外來務工青年開啟了方便大門。
當然住房條件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善,僧多粥少,四合院裡就能擠出那麼多房子,只能按人口多少平均分配。
一般都分到一間房,少數人分到兩間房,個別人口多的家庭分到三間房。
這樣一個四合院裡就住進了七八戶、十來戶,有的多進院落四合院住進了幾十戶人家。
四九城的四合院數百年形成的一戶人家住一個四合院的歷史自此被打破。
當然少數受到當局重視的民主人士、大學教授及各級幹部仍然全家住在一個四合院裡,保持著舊時代的居住格局,這時幾乎所有的四合院裡都能夠聽到外地口音的聲音,看得到外地模樣的新住戶,實現了是真正的民族大融合。這也是後來完整的四合院能夠保留下來的主力。
大工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外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老工業基地來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也源源不斷的抽調上來,給四九城的存量住房帶來巨大的壓力,四合院裡擁擠不堪,一間房子裡幾代同堂的現象開始出現。
因為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