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十九路諸侯討董
玉碎紅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3章 十九路諸侯討董,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玉碎紅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曹操釋出討董檄文之後,各地紛紛響應,一共籌齊了十九路兵馬,號稱十九路諸侯討董。
第一路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帶兵兩萬。
董卓進京之後,為了拉攏四世三公的袁家,不僅封了袁紹為渤海太守,還封了袁術為後將軍。
但是袁術因為擔心自己留在洛陽會有禍事,所以去了汝南郡南陽老家,董卓也封了他一個南陽太守的名頭。
第二路是冀州刺史韓馥,帶兵一萬。
韓馥原本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但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被貶職,董卓執政之後,為了彰顯自己愛才,便派他擔任冀州牧。
第三路是豫州刺史孔伷,帶兵一萬。
孔伷(zhou)也是董卓執政之後被任命為豫州刺史的。
第四路是兗州刺史劉岱,帶兵一萬五千人。
劉岱本就是漢室宗親,名聲不錯,他同樣是在董卓執政之後被任命為兗州刺史的。
第五路是河內郡太守王匡。
王匡有仗義疏財,揮金似土,此次帶兵一萬。
第六路是陳留太守張邈,帶兵一萬。
張邈少時家中富裕,疏財仗義,廣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紹都與他有交往,漢靈帝時,初任騎都尉,後升為陳留太守。
第七路是東郡太守喬瑁,帶兵一萬。
喬瑁在漢靈帝時期就擔任過兗州刺史,後來才成為東郡太守。
第八路是山陽太守袁遺,帶兵一萬。
袁遺也是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袁家,是袁紹從兄,初為長安令後來擔任了山陽太守。
第九路是濟北相鮑信,帶兵一萬。
鮑信是濟北國的國相,之前董卓入京的時候他就來過洛陽城,姜林還從他手中借了大將於禁。
第十路是北海太守孔融,帶兵一萬五千人。
孔融本來官職是虎賁中郎將,但是董卓掌權後,因為忤逆了董卓發配到到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
第十一路是廣陵太守張超,帶兵一萬。
張超是張邈的胞弟,他也是收到曹操的討董檄文後,同兄長一同起兵討董。
第十二是徐州刺史陶謙,帶兵一萬。
陶謙是在黃巾起兵攻打徐州的時候,朝廷任命陶謙做的徐州刺史,他也因為大敗黃巾軍而名聲大噪。
第十三路是西涼太守馬騰,帶兵一萬五千人。
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因其父馬肅與羌女通婚,故馬騰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統。
馬騰於漢靈帝末參軍,由於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
但之後由於當時的朝廷黑暗,民變頻頻,韓遂先後殺死當時想要趁亂起義的少數民族首領北宮伯玉和李文侯。
之後韓遂又用計殺死了涼州刺史耿鄙和漢陽太守傅燮,當時在耿鄙手下擔任軍司馬的馬騰見勢投靠韓遂並與之結為異姓兄弟,割據一方。
後來馬騰和韓遂知道和朝廷對著幹,沒有好下場,最後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馬騰也當上了西涼太守。
第十四路就是取代了公孫瓚的昌黎太守姜林,帶兵兩萬。
第十五路就是上黨太守張楊,帶兵一萬。
張楊,最初因為武勇而在幷州為武猛從事,後來宦官專權,靈帝要建立西院八校尉,張楊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
後來蹇碩死,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得到一千餘人,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
董卓掌權後,為了拉攏張揚,就任命他為上黨太守。
第十六路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帶兵一萬五千人。
孫堅傳聞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因為平定了長沙黃巾軍叛亂,被封為長沙太守。
本來歷史上長沙叛亂的領袖是區星,但是區星被姜林收服後就沒能在回長沙,雖然沒有了區星,但是長沙還是發生了叛亂。
第十七路是渤海太守袁紹,帶兵三萬。
第十八路就是發動檄文的曹操,兵馬一萬。
第十九路就是幷州雁門郡太守劉鑫劉皇叔,他此次帶兵五千,領兵大將是張遼。
因為雁門郡還不是很平穩,所以劉鑫把高順和陷陣營留在了雁門郡以防不測。
這樣十九路諸侯大軍最後在酸棗縣會盟,總兵力達到25萬,他們對外號稱五十萬大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