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義父在上,請受孩兒……
玉碎紅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7章 義父在上,請受孩兒……,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玉碎紅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個時代運送糧草與姜林前世可不一樣,沒有火車,沒有輪船,沒有高速公路,甚至有的時候連平整的土路都沒有。
所以這個時代打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糧草的運輸,消耗頗為巨大。
《管子·參患》裡就有關於糧草消耗的記載:
“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
出一次兵就會耗費十年的積蓄,打一次仗,幾代人的家底都抵不住消耗。
有很多人好奇,平時也就那麼多的人口,糧食也基本夠維持日常生活了,為啥遇到戰爭突然糧食就不夠吃了?
難道是士兵們打仗太累了,吃的就比平常多了嗎?
雖然,士兵打仗,消耗的糧食確實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是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何況上了戰場不可能沒有傷亡,有士兵傷亡,那麼需要吃飯的人也就變少了,但是這糧食為什麼不夠吃呢?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負責運輸糧草的民夫。
他們負責為前線士兵提供糧草,會受到戰爭持續時間和路途的影響,尤其是對於路途遙遠的情況,消耗很大。
漢朝時期的一場邊境戰爭,前線士兵對於糧草的消耗只佔百分之五。
比如說運送的糧食為20單位,但是運往前線給士兵的可能只剩下1個單位了。
因為負責運輸的這些民夫在路上也需要吃飯,不僅包括去的時候要吃,回的時候也不能餓著吧,還有負責運輸的牛和驢等牲畜,自然會消耗大量的糧食。
還有明朝的一個記載,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的時候,軍隊數十萬,運輸糧餉的民夫總數差不多達到六七十萬,才能保證補給充足。
漫長的運輸線,民夫運輸途中要吃飯,等於消耗了一部分糧草,還有幾十萬匹拉糧食的驢,也要吃草料的,這樣一來光是這個運輸成本,就消耗了很多糧草。
而且國家一下子抽調這麼多的民夫,民間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如何去照顧莊稼,莊稼產不出糧食,前方士兵還急需糧食,這怎麼能夠呢?
所以就是這些原因,導致古代每一次打仗都要消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積蓄。
漢武帝北征匈奴,封狼居胥,那可是消耗了文景兩代皇帝的積蓄,就是這樣,漢武帝晚年,民間已經隱隱有些支撐不住了。
這個時代,除了姜林外,其他軍隊運輸糧草都是徵調民夫,就是呂布也是不例外。
所以姜林說讓呂布帶著大軍沿著絲綢之路出發攻擊呂洲的時候,他第一反應就是糧草的問題。
從長安送糧草到呂洲,那一萬石能剩下一石就不錯了。
所以在呂布的眼裡根本不可能。
姜林倒是有解決的法子,其中一個就是學習一千年後的成吉思汗,利用耐力超強的蒙古矮馬。
這種矮馬全部選擇母馬,這種母馬十分容易養活,對於食物的要求也不多,並且她們產的馬奶也能做食物。
同時也不用帶太多的糧草輜重,走到哪裡搶到哪裡。
但是姜林並不打算用這種方法,他有更好,更方便,子孫後代都可以使用的方法。
“什麼方法?”
呂布聽到姜林說他有解決糧草運輸的方法,立馬有些焦急的問道。
姜林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朝呂布問道:
“這個不急,如果我能解決糧食的問題,那麼這個你願不願意帶領大軍一路西征,拿下呂洲?”
姜林在呂洲的呂字上加重了幾分。
呂布臉上陰晴不定,他望著呂洲的方向,許久之後,他突然朝姜林單膝跪下:
“義父在上,請受孩兒一拜!”
“咳咳!”
姜林差一點被自己的口水給嗆到,他連忙躲開:
“奉先且慢,我不是這個意思!”
姜林看著呂布疑惑的表情,趕緊解釋道:
“是怎樣,你的年齡比我還要大上一些,認義父不合適,你叫我主公或者丞相都可以,義父就不用了!”
姜林是真不敢啊!
這呂布天殺星的評價上是“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唯有殺殺殺,天下無人不可殺,義父又如何………”
姜林可不想成為呂布這個義父剋星的義父。
雖然徐庶有一個天異星的屬性,但是這個屬性只是壓制敵人的星宿屬性 他可不壓制自己人。
呂布有些不理解,想當初丁原和董卓在自己認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