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格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 東街糧市 米價大漲,風華於晉,李佳格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布還能換一袋米,如今也只有這半袋子的糙米了。”
“這江南是魚米之鄉,怎麼會是這樣呢?”
“唉,都是徵糧鬧的!”
“徵糧?這個怎麼說?”易雪不解。
“聽口音你們是北方人吧?”
“是呀,我們是洛陽人,來江東做生意。”
“怪不得你們不知,自徵糧以來,這糧價是一天一天的漲,往日裡小婦人織布換得的糧食,還可以勉強餬口,而如今這糧價怕是要餓肚子了。”婦人說到這,又難過起來。
聽婦人提到了徵糧,穆易雪指著街市外的柴河方向問道:“大嫂,往年這柴河上盡是糶米的敞口船,今年為何這柴河上不見糶新米的田戶了?”
“這個”婦人瞅了瞅來往的行人,欲言又止。
見婦人不方便說,易雪道:“我那兄弟就快回來了,大嫂家住哪裡,我讓兄弟幫你把米送回去吧!”
“這個使不得,我拿了你們的米,還要讓你們送,這可怎麼使得!”婦人一臉的侷促。
“大嫂,沒關係的,剛才也是我魯莽,衝撞了大嫂,米是賠給你的,我兄弟力氣大,腿腳也快。”周蓉也跟著勸道。
就在這時,修無際扛滿滿一袋子米回來了。
“無際,幫大嫂把米送回去吧。”
“好嘞,大嫂,你且前面帶路。”無際應道。
“這麼使得呀,今個真是遇到好人了!”大嫂嘴上說著,卻已經走在了前頭,臉上也有了光彩,畢竟這一袋子白米,是她織一月的布也換不來的。
跟著大嫂,走了大約小半個時辰,便來到一個有些破敗的院子,院裡坐著一個老太太,正在一個破桌子旁摘著菜,旁邊還放著一個不到兩歲的娃娃。
“阿孃,我回來了。”大嫂跟老太太打著招呼。
見後面還跟著三個人,又見修無際扛著一袋子米,老太太疑惑的問道:“有客人來了?”
“是呀,阿孃,來了三個好心人,幫我們送米。”
“送米?”
“老阿孃,是我兄弟把大嫂的米撞散了,所以我們賠了一袋米給大嫂。”易雪答道。
“大嫂,把米放哪呀?”無際問。
“跟我來吧,阿彩,你招待一下客人。”見有這麼一大袋子米,老太太臉上開了花。
“我給你們倒水喝吧!”大嫂發現家裡也沒什麼招呼客人的,只好問要不要水。
“不要麻煩了,我們不渴。”易雪客氣的回答。
“大嫂,你這家裡看著甚是冷清,就你們三個人?”周蓉問道。
“是呀,就我們三個,男人沒了,剩下婆婆和這個不到兩歲的娃娃,日子苦著呢。”婦人說著,抱起了地上的娃娃。
“還好我會織布,平時織布換些糧食,婆婆種著菜,有這個娃,日子總是有些盼頭!”
說到這,大嫂又恢復了滿臉的愁容:“只是現在的米價,不知道我織的布能不能養活我們三個。”
“大嫂,剛才說到糶米,好像有什麼不便,我們初來乍道,有些事不太清楚,大嫂可否告之一二。”易雪又提起了剛才的話題,“往年這柴河上盡是糶米的敞口船,今年為何不見糶新米的田戶了?”
“唉,當時柴市人多,當真是不好說呀,這還不是徵糧鬧的嘛。”
“怎麼講?”
“今年是個豐年,據說每畝地多收了兩三鬥呢,新糧剛下來之時,田戶們歡天喜地的來糶米,可到了柴市,便高興不起來了。去年一斗糙米七錢,谷五錢,可今年糙米五錢,谷三錢。”
“既是豐年,這米價就算比去年低,也不至於此吧?”穆易雪聽聞也頗為驚訝。
“話雖如此,可無奈商家刁鑽,這多收的兩三鬥算下來,田戶們所得還不如往年。”婦人一臉無奈的說道。
“既然田戶的米價如此低,卻為何市場上這般高呢?”周蓉提出了的疑問。
“這田戶的米價被壓得如此低,所以田戶們便不糶新米,想等等看。所以市場比往年倒少了很多新米,誰知這時朝廷竟然派下了徵糧,如今田戶又無餘糧可賣了。”
“江南糧食充裕,今年又是豐年,就算朝廷徵糧,也應該有餘糧才是。”
“公子所說倒是沒錯,田戶們本以為留足了租糧,也留足了自己的口糧,就算交稅糧也是有餘的,誰知這朝廷徵糧的斛”婦人說到這看了下四周,閉上了嘴。
“朝廷的斛怎麼了?”周蓉急著問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