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3部分,江山國色,竹水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魏徵還要再勸。
李重九擺了擺手笑著道:“兵貴精,不貴多。魏愛卿只需祈求朕這一次能凱旋而歸就好了。”
隨即李重九看著一系列的伏牛弩,八梢砲的零件,還有積蓄下來的火油彈陸續運上船舶,心裡想這些物質,才是更勝於幾千士卒呢。
當下李重九登上了趙軍旗艦,舉目眺望,遠方浮日東昇,太陽正在冉冉升起。
海面上金光萬道,景色雄壯美麗。海灣處一片寂靜,趙軍士卒一併登船完畢,正在甲板上看著東面日出海面的景象。
最前方的旗艦上,趙字帥旗正緩緩從旗艦桅杆上升起。帥旗與旭日交相輝映,這一幕情景不勝壯麗。
李重九拔劍一揮朝著東方喝道:“起錨向東,目標平壤!”(未完待續。。)
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
平壤城。據朝鮮人的說法,此城已有悠久歷史,檀君在此創立朝鮮。後此城名為王儉城,王儉正是檀君的名字。箕子,衛滿先後在此定都,漢武帝滅衛滿後,王儉城成為樂浪郡郡治,王儉城亦改名為朝鮮縣。高句麗建國後,長壽王將首都由國內城遷至平壤,並修築了宏偉的安鶴宮,因王儉城所在地勢平坦,而改名為平壤城。
從此平壤城成為高句麗人的國都,又因平壤城遍植柳樹,平壤又有一個別名,稱為柳京。
高句麗人與新羅人一般都是崇佛,故而在平壤四周修建了不少佛寺,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安國寺和廣法寺。廣法寺是由廣開土大王,好太王以木材建造的佛教寺廟。
好太王是高句麗歷史上第一位自稱為王的國君,此後高句麗的君主一直以好大王的豐功偉績為目標。此寺廟的位置,正修築於高句麗王城的大城山下。
大城山上城牆圍繞,廣法寺大雄殿內,釋迦牟尼的金身聳立。
兩名僧人相對而坐,一名僧人五六十歲滿頭鶴髮,一名僧人有四十多歲,卻是失去了一條左臂。
為首一名老邁的僧人將手中經書合上道:“當年好太王在位時,發下無上大願,要將天下佛經燒錄為典,成大藏經,但當時中土戰亂,好大王幾度遣使求經而不得,這才作罷。沒料到,兩百年後,好太王的宏願,竟在老衲手中可以達成。”
那四十多歲的僧人言道:“弘揚佛法,也是我的一點綿薄之力。大師雖是高句麗人,與我大隋乃是仇邦。但是國家有仇。於佛理無礙,能將佛理弘之四海。也是貧僧殘生的願望。”
這老邁僧人看了一眼那僧人嘆道:“你這人還是放不下那點國仇家恨,大隋今朝已滅了數年了,北方早已是大趙立國,你為何還是放不下呢?”
那僧人道:“並非放不下,當年袍澤隨我渡遼水而擊高句麗,三十萬子弟幾人生還,這幾年我一直拒絕大師收我為徒的好意,實是從不敢忘記我是漢人,而不是高句麗爾等蠻夷。”
老邁僧人聽了道:“在佛眼底。豈有漢人,蠻夷之念,眾生皆等。”
那僧人拂袖站起,但聽嘩啦一聲,原來他腳底帶著兩副腳鐐道:“大師,我尊你這一句,是因為這幾年你救下不少我隋軍漢人,但你要勸服我,卻是不能。眼下經書我已抄錄給你。可以賜我一頓齋飯了吧。”
老邁僧人聽了嘆了口氣道:“好吧,還是老規矩,你去香堂用飯。”
說著這名僧人哐當哐當地離去,走到飯桌前將一頓齋飯吃完。又領了三捆荷葉包飯當下離去。
這名僧人原名高濤,是當年隨於仲文徵遼的三十萬隋軍中的一員。薩水之敗後,他的袍澤多半被殺。首級被高句麗堆作京觀。還有七八萬大隋士卒被高句麗俘虜。
高濤也是其中一員,後來被充作官奴。為高句麗人鋪橋修路之用。官奴為高句麗人奴役,十者早死了七八。他因為通曉佛經,故而時常不必服役,而去廣法寺內給方丈誦唸經書,因此活命。但高濤卻不願意作廣法寺的僧人,而是隻願意回奴營與眾士卒們一起。
這又是官奴營中,普通的一日,這裡到處充斥著垃圾穢物,屋舍破舊,夏不能擋雨,冬日不能避寒,只能是勉強的住著。但高句麗人卻讓這些大隋戰俘幹著最苦最累的活。
官奴營中防備簡陋,高句麗人也不擔心大隋戰俘會跑,在這裡他們人生地不熟,一旦跑走了,不要幾天就會被從大山裡抓出來,之後被拿出示眾。高句麗人對待逃奴自有一套辦法,先用火炬燒灼,將逃奴身體燒得體無完膚,又不斷氣,最後再斬首懸掛示眾。
高濤將荷葉包飯帶回屋裡,但見床榻上本是臥著十幾名漢子,頓時有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