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水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2部分,江山國色,竹水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幹。
宇文寶走後,李元吉雙目微眯,心底又謀劃了一陣,當下從席子上起身走出簾外,清倌人見李元吉走出當下一併拜倒道:“恭送官爺。”
李元吉微微一笑道:“不必恭送了,隨我回府吧!”
那清倌人抬起頭連忙道:“殿下,奴家賣藝不賣身。”
李元吉笑著道:“孤要得就是賣藝不賣身的!”
望日無極宮大朝,百官雲集於殿上。早朝上一連十幾道奏章上書,都是關於長安糧價飆升,百姓生活疾苦的事情。
李淵坐在殿上,皺著眉頭,下面百官的議論著實令他生厭。
當下李淵最終忍不住了道:“說來說去,無非是打擊囤糧糧商,開倉放糧,從各地掉糧之辦法,這些不過是老調重彈,你們若是沒有別的新意,就不要再議論了。”
見李淵如此疾言厲色,當下眾臣也不敢說話。自洛陽為趙國所據後,長安糧價一日比一日更高,現在已經成了李唐上心中之痛了。以李唐的國力,就算這一次攻打河陽失利,但是也沒有觸動筋骨。可是長安的日益疲弊,這才是傷及了大唐的根本。
當下一臣子道:“陛下,眼下我大唐的人口和財富都集中在關中,關中的人口和財富又多半集中於長安,這才是導致糧價持續不降的原因。微臣認為要解決此困惱,唯有遷都才是。”
這名臣子此言一出,堂上也是議論紛紛。
李淵仍是愁眉不展道:“遷都之議也是沒有新意,若是要遷都遷到哪裡?我大唐雖廣,但又有何處能夠勝過長安的?”
這名臣子道:“陛下,不如考慮荊北豫西之地,以微臣愚見樊州、鄧州,都是不錯。”
李淵聽了沒說什麼,而是又問了幾個大臣意見,有的說可以,有的又是反對。李淵看向李世民問道:“秦王你怎麼看?”
李世民見李淵問自己,想到自己現在身處嫌疑之地不便發表任何議論,當下道:“兒臣沒有什麼看法。”
李建成卻道:“秦王殿下,遷都之事茲事體大,你身為秦王,又為當朝三公,堂堂尚書令,怎麼能說沒有看法呢?”
面對李建成這公然挑釁,李世民轉頭看向李建成目光之中綻出寒芒。(未完待續。。)
第七百五十六章 掃清側榻(第二更)
朝堂上李世民與李建成二人成劍拔弩張之勢。
朝堂官吏都是心道,又來了。秦王和太子如此對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大部分人都是眼觀鼻,鼻觀心,垂下頭來佯裝不聞不問,但實際上卻是觀察著二人一舉一動。
而李淵則是一貫對兩子之間的針鋒相對,沒有表態。
李世民迎向李建成的目光,朗聲道:“既然太子要說,那麼微臣也就直言了,荊北豫西處於四戰之地,沒有函崤之險以扼東面,北沒有黃河之險。李重九隻要擁有洛陽,隨時可以從運河上從四面調兵前來攻打,所以遷都荊北豫西身處險地,實乃不智。‘
‘依微臣之見,可以在荊北豫西之地,下設一大行臺,將長安府兵調之一半駐紮於此,一來分長安人口壓力,二來也可以守衛河南,庇護荊襄,為長安之屏障,抵禦趙軍西進之勢,此乃是上策!”
‘說得好!‘
聲音來自龍椅上,李建成聽李淵都開口了,當下也不能再反駁李世民的意見,當下只能笑著道:‘秦王這一番話果真是極有見地。‘
李世民見意見為李淵所採納,見好就收當下退了一步道:‘我不過是拋磚引玉罷了,還是要聽聽諸位大臣的意見,陛下再下決斷。‘
李淵頷首道:‘說得對,諸位臣工儘管議一議。‘
退朝後,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離開大殿。二人遠遠看著李世民與諸位大臣,正商議著籌備河南大行臺的事。臉色都是不佳。朝堂上已是決定,讓溫大雅鎮守攀州。車騎將軍張亮率領一千多人馬從武關出關中,以為將來在荊北豫西設立大行臺作準備。
而溫大雅和張亮都是李世民的親信,李淵這麼做,就是有意讓李世民執掌河南大行臺了。
李元吉道:‘若是河南大行臺設立,秦王將總督河南人馬,李孝恭,李靖等人都要聽他節制了,還有東遷的關中府兵,到時候他一出長安。手上有人馬和地盤,我們就拿他沒辦法了。‘
李建成點點頭,看向李世民道:“所以一定不能放秦王前往河南,在河南他是龍,而在關中他不過是一匹夫罷了。”
李元吉笑道:“太子殿下已有定計了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