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雄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九章 地方官的政績,乾隆朝的造反日常,漢風雄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妮機還是染紗還是木棉攪車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來操弄,但龍路口裡先是有趙家的酒樓在,然後是民團,再接著是紡織工坊,現在趙亮大姑父經營的車馬行和小姑父著手鋪展的商行,也開始搶奪起了人手,龍路口裡就是渾身是鐵,又能捻出幾根釘?
人力資源不足已經成為了趙氏產業發展的一大限制了。
趙亮提議把紡織廠開去陳州府城,那肯定是把‘主力軍’轉移到府城去,龍路口這邊反而是個小頭,這樣也就能緩解人力緊張的壓力了。
“府城有東西蔡河環繞,連通沙潁河,運輸交通也是方便。而且府城及四關丁口眾多,只要咱們把錢給夠了,何愁招攬不來足夠多的人?”
作為密集勞動力的紡織行業,哪怕是到了9012年,那都離不了人。現在就更是如此了。
不然就別說織布紡紗和染紗了,只一個軋棉都能把人愁死。
棉花紡織需要經過軋棉、彈棉、紡紗、漿紗、繞紗、走紗、染紗、織布等繁瑣工序。
其第一步的軋棉,早期時候就只能用手剝去棉籽,純手工技術。比如一百年前的歐洲和印度,那就是如此。
別看印度的紡織工業歷史悠久,工藝也挺厲害的,可那地方知道18世紀才出現了木輥絞花車,以後被引入歐洲後逐步發展成為皮輥軋花機。
中國這邊則是早在南宋時候,在棉花才傳入中國不久的時候,就出現了用鐵筋或鐵杖趕搓棉花去除棉籽的技藝。然後就有發展出了攪車或軋車以及木棉彈弓等半自動技術。
元朝時候的王禎在中首次繪出了木棉攪車,是棉花初加工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大大地提高了軋棉的生產效率。明代又出現了四足攪車,由一人手足並用地操作,更適合於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的獨立生產。
然後至今一二百年裡都再沒什麼發展了。
趙家準備的木棉攪車就是四足攪車,而且趙家已經發出懸賞了,誰要能改進工藝,重金相酬。但那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何況知縣老爺為咱家遞來了一份大禮,我們不管怎樣都要回饋一二啊。”
不管是哪一個時代,地方官都希望自家轄區的百姓能安穩富足,這樣麻煩事就會少很多,治安會變好,市井會繁榮,稅收會水漲船高。這些就都是地方官們的政績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