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七七章 民以食為天,妖女哪裡逃,開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三種作物都找到了?”
李軒一瞬間就興奮起來:“這是兩天前的符信,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到通州了吧?讓他們儘快入京,把東西都送到我府中給我看看。”
虞紅裳卻不解的看著他:“不過是些海外之物而已,也不是什麼仙草靈珍,軒郎你用得著高興成這樣?”
李軒則笑著回道:“如果這土豆與紅薯的畝產量都可以達到千斤呢?這玉米可以讓北方土地的畝產量,提升三到五石呢?其中的土豆,玉米還能充作主食呢?”
在李軒來的那個世界,土豆是清朝中期的時候才由海商傳入中土的。
這是一種高產的糧食,一畝地隨隨便便就能收穫一兩千斤。
後世改良品種與種植方法之後,產量可以達到千斤,甚至達到八千斤以上。
土豆不但適合在糧食產量極低的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北部等高寒地區種植,也可極大程度的增加南方糧食產量。
紅薯則是明末的時候傳入大明的,也是高產的作物,畝產可達幾千斤。
史書上說是紅薯‘一畝數十石,勝種穀二十倍,且無地不宜’,‘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
可惜最初幾十年,此物一直都在南方種植,直到康熙年間被引入浙江,在乾隆年間,才被引入北京。
玉米進入大明的時間較早,在嘉靖以前就有記載了,那個時候叫做‘玉麥’。
玉米也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耐旱、耐寒、耐貧瘠性,關鍵是可以與麥、春谷或高粱等輪作,大幅度的提高糧食產量。。
正因這三種外來的作物造就了所謂的“康乾盛世”,讓清朝的人口在幾百年的時間裡膨脹到了四萬萬。
李軒對這三種作物其實沒抱太多的希望,只是在大半年前,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畫出圖形讓虞紅裳派人去海外找找。
畢竟這個世界仙魔顯世,道法橫行。
民間種植的作物與糧食,也與他那個世界不盡相同。
可沒想到,泉州市舶司那邊還真有收穫。
“畝產千斤,還能充足主食?”虞紅裳吃了一驚,神色震撼不已:“真有此事?軒郎你從哪裡得知的?”
如果是真的,這些東西雖然不是什麼仙草靈珍,可對於大晉來說,它們的價值卻是遠在最頂級的仙草靈珍之上,是能夠真正活人億萬之物。
那時候整個大晉,可能都再無饑荒之憂。
李軒信口胡謅:“我是從一些海商口中聽說的,以前在金陵的時候,我常與他們接觸,知道了一些海外之事。
其中就包括這三種作物,我想既然它們能在海外之地養活無數人,那麼能不能將之引入中土種植?不過泉州市舶司那邊送來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我還得親眼看看。”
虞紅裳卻還是難以置信:“畝產真能達到千斤?怎麼可能有產量這麼高的作物?軒郎你可知這意味著什麼?這可是無量功德!
這會不會是那些商人以訛傳訛,誇大其詞了?需知江南最上等的水田,畝產也就只有七百斤不到。”
李軒啞然失笑,他想在這個世界,土豆與紅薯的產量可能更加誇張。
既然大晉的稻米產量可以倍增,那麼土豆與紅薯的產量翻番,也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不過在見到實物,還有種植的效果之前,他不會誇這樣的海口。
“具體如何,我們試著種一種就知道了。以道法輔助催生,最多一個多月時間就可看到試種的結果。”
說到這裡,李軒又想起了一事:“對了,‘神農院’那邊最近有什麼新的成果沒有?”
神農院是數月前虞紅裳第一次‘監國’的時候,李軒藉助她的權柄籌建的,目前是掛在中軍都督府,典農中郎將的衙門下面。
資金是由內府提供,虞紅裳又以皇家的名義,從各地強行徵召了數十位擅長木系的術法高人,還有十幾位深諳農務的儒門弟子。
目前他們的任務,是優選小麥與水稻的良種,總結改善耕作方法,增加糧食的產量。
在年節之前,‘神農院’就已經有了一些成績。
他們在皇莊的那些試驗田,小麥的產量最高已增至五石,稻米則增加到九石。
採用‘神農院’優選培育出來的稻種與麥種,還有更科學的種植方法,上田普遍能增產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中田則能增產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左右。
不過在今年二月以後,由於朝中局面雲波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