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四),宰執天下,cuslaa,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當然,大賽馬場中,那種被頂級賽馬拉著滿場飛奔的輕便雙輪馬車,肯定不是普通的馬車。
賽車比賽中所用的馬車,都是出了名的輕。馬主都恨不得用篾條去編出一輛車來,好減輕一些重量,讓賽馬跑得更快一點。這樣的車子,只能勉強站上一個人,剩下的就只剩不能縮減的重要零件了。
一個小時二十里路,也就是一個人小跑著的速度。但鐵路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多停留。除了到站換馬,其他時候都是奔跑在鐵軌上。一天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個小時、九十六刻鐘不停地奔行,一天四五百里,兩天就是一千里了。
換作是快速客車主要是以官車為主那就更快了。一個小時差不多三十里。所以四十個小時不到,就能抵達泗州。
還沒有鐵路的時候,官員和他們的家眷上任、離任、進京、離京,在驛站中連吃帶佔,花費的成本表現在帳冊上時就是一個鮮紅色的無底洞。快車雖然消耗馬力,但驛傳系統節省下來的成本,卻讓年終審閱賬目的三司使、宰相和太后,臉色都能好上許多。
“要是鐵路能通揚州就好了,免了還要再換船。”
“該通真州才是,江對面就是江寧,還能少修幾里路。”
“揚州的好。”
“還是真州好。”
車廂中稍稍起了些爭執,只見那位韓衙內搖頭嗤笑:“朝廷上爭了兩年都沒爭出個眉目,想看到京泗鐵路南延,可是有得等了。”
揚州在泗州東南面,但泗州到揚州,如果是水路的話,過了泗州之後,必須先由淮水往東北方向走上一百里,抵達楚州,再轉向南行,最後抵達揚州。這是因為必經之路淮水在這一段是西南、東北走向。
如果改成鐵路聯通,那就可以走直線,而不需要繞上一個大圈。不過由於朝堂上對於泗州向南的鐵路,到底是通往揚州,還是江寧對面的真州【今南京**縣】,還有著巨大的爭議。
揚州過江就是蘇杭運河通往揚子江的出口,兩浙的綱糧、商貨不必再上溯江水,而福建、廣東的海貨也同樣如此,至少能節省一天的水程。但江寧府更是江南重鎮,軍事和政治上的意義不是揚州能比。
這樣的爭議鬧了有兩三年,出身兩浙的沈括希望鐵路能走揚州,兩浙的貨物經過運河之後,渡了江就能上車去往京師。福建路的宰相、樞密雖不表態,但福建出身的官員還是多數支援揚州線的方案。
而江西和江東路出身的官員,則全數希望能走江寧。而且北方出身的重臣,也覺得江寧地勢更為重要,朝廷的兵馬能更快抵達江寧府比什麼商貨更重要。
兩邊勢均力敵,身為宰相、又分管此事的韓岡又不說話,一切全都推給廷議,所以京泗鐵路的南延線也就一直難產到今天。
“其實也是跟兩浙、江東之爭有關。鐵路修到揚州,對面是兩浙路的潤州【今鎮江】,而鐵路修到真州,對面就是江東東路的江寧。多經過一個州府,就等於憑空漲上兩分的過稅。如果是跨過一路,實際上,成本就要上漲一成。所以兩浙、福建多是希望修到揚州,而江西、江東,包括淮南西路南方的黃、舒等軍州,乃至荊湖南北兩路偏東的軍州,則都盼著江寧線。”
聽了韓鉦的一番話,王珏對他的身份再無懷疑。周圍也是一片的讚歎聲。
不是宰相家的子弟,如何能有如此真知灼見?這不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是從父兄長輩那裡聽來的。
“韓公子為何要連夜南下?”
這問題換來了一聲黯然神傷的嘆息,“長輩有恙。”
長輩?
王珏暈暈乎乎的點起頭。
當然是長輩!親外公嘛,人就在江寧。
以那一位的身份,做外孫千里迢迢去探望也是應當的。會上這一輛夜班車,擠進現在的車廂,多半是為趕時間,只能上這一列沒有多餘車廂和包廂的南下列車了。
用上一天半的時間抵達泗州,之後或按其所說轉乘車船,又或是坐馬車,抵達江寧,也就再兩三日的功夫。
等等!王珏悚然一驚,為什麼那韓公子之前要說轉乘車船?!
如果不是王老相公或是那位楚國夫人突發惡疾,用不著宰相家的衙內連夜趕去探望。
要是王老相公和楚國夫人發了急病,要趕去江寧,理應在泗州換馬南下,從瓜步鎮渡江,這樣至少能省下一天的時間。
轉乘車船,這完全不合情理!
肯定不對!
起了疑心,王珏再回憶起之前的對話,登時就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