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章 驟風(五),宰執天下,cuslaa,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楊從先的千里鏡中,十六艘敵艦分成了三組,其中兩艘將軍級戰列艦和兩艘巡檢級稍稍拖後,而其他兩組皆是巡檢級,繞前堵截的一組有八艘。剩下的一組四艘,則負責抄截後路。
除非青州號立刻就掉頭撤走,否則稍一遲疑,就沒有了安然撤退的機會。
“是耶律洪達出來了?”楊從先毫不意外的問著。
付德昌點頭,“伏波將軍號上有他的將旗。”
“遼國海軍裡面,也就只有他還算得上是一號人物。”
“可惜他遠不如太尉,船也不行。”
海上跑船的漢子,行事風格一向粗糙,馬屁也是如此,楊從先聽得笑了,“船不行倒是沒錯。”
他仰頭看著頭頂上遮蔽了半幅天際的巨帆,發自內心的感嘆“差太多了。”
十三丈!為了設計能達到這個高度的硬帆,帆布和支架的材質,製造工藝,結構設計都下了大力氣去改進,升帆降帆都是用專門設計的滑輪組,十來人就能操作一面帆的升降。光是投入的資金就高達上百萬貫。
無論戰艦順風逆風,都能輕易地藉助風勢。
當五面主帆全部升起,再張起船艏帆,龐大如山丘一般的戰艦,能達到讓一干老水手瞠目結舌的速度,輕而易舉就將老式的巡洋艦拋到腦後。
帆索長正大聲的指揮著五根主桅下的操帆組,不停地調節每一面主帆的角度,儘可能的不浪費每一絲風力。
雙方艦船之間的距離飛速縮短,但海上距離看似近實則遠,進入船上火炮最大射程的時間,還有兩刻鐘。
臨敵的預案不知演練過了多少次,付德昌下達命令之後,細節上的指揮,都有各部分的軍官來執行。
儘管是第一次面對大規模的敵軍,但在一干經驗豐富的軍官的彈壓下,水手們還是很好的回憶起了平日的經驗,並沒有顯得過於慌亂。
有了一干得力臂助,臨敵在即,付德昌竟閒了下來。
看著船上有條不紊的預備,楊從先微微的點了點頭,作為北海艦隊的門面,青州號臨戰時的表現足以讓他滿意。
“有把握嗎?”楊從先問。
聽問,付德昌像是想到了什麼,回身向楊從先行了一禮,“還請進太尉進艉樓。”
楊從先眯起眼笑了,卻看不住有絲毫笑意,“……嫌老夫在這裡礙事?”
付德昌看了眼楊從先的背後,一本正經,“這裡位置太低了,不利太尉觀察戰局。”
臨戰之前,甲板上的人員比起方才追擊敵艦時要多了一倍還多,楊從先本人,加上楊從先的幕僚和隨身親衛總共十二三人,在繁忙的甲板上顯得分外扎眼。
“船上現在你說了算。”
楊從先沒有端起太尉的架子,很平靜的接受了付德昌的託詞,轉身帶著人前往艉樓。
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雙方戰艦之間的距離也一點一點消失。
當遼艦開始陸續進入了青州號的射程,付德昌依然沒有下達開火的命令。
“船長!”甲板上,越來越多的水手焦急的望著付德昌。
付德昌悠然道,“不急,這一仗可是長得很。”
海上的風,一向變幻莫測。
如何跟上海風變幻的節奏,最大效率的利用風的助力,就得看帆纜長的指揮。
大宋的水兵,比起遼國水師的操帆技術,至少要高出兩三個檔次。
要不然遼人也不會弄出一個槳帆船出來——槳帆船至少要比同樣規模的帆船多出近一倍的船員,航行距離因此就只能達到帆船一半,因為槳室的存在,槳帆船更少了一層炮甲板,火力也大大折扣——在一切技術進步都仿效大宋的遼國,這是技戰術水平不夠的情況下,迫不得已的妥協。
近距離的速度和衝刺,青州號的確不如遼艦,但相對的,在持久力上,戰時全部依靠槳手的遼艦就遠遠比不上青州號。
當一艘巡檢艦衝進了青州號一里之內,甲板上火光一閃,隨著炮聲而來,數點黑影出現在兩艦之間的半空中。
“是鏈彈。”副槍炮長嘶聲叫道。
鏈彈呼嘯而來。
半丈長的鎖鏈在半空中抖得筆直,兩端的鐵球呼嘯盤旋。
楊德昌嘖了一下嘴,看起來牙疼得很。
遼人的戰法看來是很明確了。
遼國海軍以槳帆船為主,即使桅杆倒了,靠划槳照樣在海上走得飛快,只是沒有長力。
但大宋的海軍艦隻,沒有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