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56),宰執天下,cuslaa,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偶爾也能淘到些金子。尤其是儒生,本來就讀書識字,轉習起氣學和工事來,倒也有模有樣——按宗澤早前從政事堂得到的情報中看,比他們還在國內的時候老實聽話多了。
因而這個議題就陷入了僵局。
倒是作為真正主角的兩國貿易問題,進展還算順利,比不得一日既定的邊境衝突,卻也比引渡逃人順利許多。
關於兩國貿易,宗澤秉承朝廷的宗旨,唯有平衡二字。
在遼人而言,有一個前提必須明確:遼國上下,不可能放棄大宋的工業品。
小到牙刷牙粉,大到馬車、佛像,大宗的如絲綢、棉布、瓷器、玻璃,小宗的便是各色名匠手製的精緻器物,貴重的如各種書報期刊,無用的如給孩子的糖塊、玩具,遼國是敞開了懷抱,接受大宋的一切。
但遼國能賣給大宋的商品幾乎沒有。除了牛羊牲畜,就是各種毛皮,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僅存的,就只有金銀了。
朝廷那邊很明白,如此失衡的貿易結構根本不可能持續下去。
兩個萬乘之國之間,規模龐大到上千萬貫的貿易,不能是遼國一個勁的用真金白銀來換大宋的工業品,否則遼國的有識之士,肯定不會坐視金銀外流。
舊日的澶淵之盟其實也隱含了幾分貿易平衡之道,每年大宋給予遼國的歲幣,是購買大宋特產的基礎,保證了宋遼之間的貿易不會抽空遼國的財富。
澶淵之盟破裂之後,遼國幸運的又有了一片盛產黃金白銀的新土地,但在遼國的有識之士眼中,也可算是大不幸——至少宗澤可以確信,遼主耶律乙辛對此是看得十分清楚。
而大宋這一邊。雖然缺乏貴金屬,每年增加的金銀的數量,也遠遠跟不上民間對高面值錢幣的需求,更跟不上民間對金銀器皿的需求。大宋的市面上,基本上見不到金銀幣,人們拿到手後大多都被珍藏起來,留為日後兒孫救急用。但即使從遼國這邊多收納一點金銀,多一些金器銀器,多一些金銀幣,可相對於遼國帶來的威脅,這一些好處並不足以替代。
兩府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派了使團出來,在查明遼人的異動,並配合國內進行嚇阻的同時,儘量減少戰爭發生的可能。
相對於無足輕重的邊境衝突和逃人問題,貿易才是重中之重。
按照朝廷的計劃——確切的說,是韓岡主導的計劃——針對對遼貿易的鉅額順差,這個差額,如果遼人不願意繼續使用金銀來填補,可以用更多的牲畜,更多的毛皮交換,更可以用木料交換,甚至可以用人口來抵換。
適齡的倭女、高麗女,在大宋市面上價值數十貫,乃至百貫,尤其是在朝廷頒佈敇文,禁止蓄養漢民為奴,同時主僕之間的依附關係,在律法上視同凡人之後,這不受新敇約束的外籍奴婢,就越發的受到歡迎——一邊打死僕人要償命,打傷僕人要坐牢,再沒有過去減一等、減兩等論罪的好處,另一邊則是地位視同畜產,聰明的主家都知道用誰。
至於朝廷的臉面問題,反正朝廷不會明著與遼國交易人口,不過邊地榷場擴大貿易範圍,只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除了人口之外的其他方面,朝廷倒是可以涉足,牲畜可以製作軍用口糧,毛皮也可以,甚至都能當做俸祿發給官員和軍中,。
因而宗澤也得到授權,必要的時候,可以約定大宋每年從財計中撥出一定額度的款項,在遼國國內進行和買。同樣是出錢,不是割肉喂狼飽的歲幣,而是你來我往的買賣,也不必擔心國中的反彈。
而最有分量的條件,就是將宋遼之間的鐵路對接,貫通一氣。讓大宋的貨物可以直接運入遼國,也能讓遼國的貨物直抵開封。
當然,這一條宗澤只會在關鍵的時候丟出來,徹底嚇倒遼人。宗澤不認為遼國會答應,而提出此項動議的韓岡,也對宗澤說過,遼國答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西京道還是沒有訊息。”
幾日來,耶律乙辛一邊處理著國中政務,一邊等待著南面的訊息。
來自與宋國河北接壤的邊州的軍情一日多過一日,可他卻是始終沒有收到西京道的軍情急報,只有一派太平的日常奏報。
丟下手上奏章,耶律乙辛百思不得其解:“南朝難道當真就只派了這幾萬京營了來充門面?”
如果宋國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派出的援軍只不過是為了吠幾聲嚇唬一下人,那麼就可以證明其朝中變亂為止,人心不安。大遼也就有很大機會從南朝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宋人如果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