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四),宰執天下,cuslaa,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朝中上下的胃口都撐大了,眼光也抬高了,斬首不過五百都不好意思對外面宣揚。
今次在慶平堡、野人關和臨洮城的幾次戰鬥中的斬獲,怕是加起來也只有兩三百出頭。而瞎吳叱好歹是木徵的嫡親兄弟,本部人眾的數目絕不會少,兩三千的戰力還是能拉得出來。如果再添上親附眾部,上萬甲兵總是有的。這一對比,就能明顯的發現,王韶、高遵裕根本就沒有傷到瞎吳叱的元氣。
順利攻克了臨洮城的確是好事,可留下來的麻煩不小。韓岡寧願連番大戰,以上千傷亡為代價,將瞎吳叱和木徵的軍隊一起掃平。論起野戰的能力,韓岡對集合兩路jing銳的官軍有著極大的信心,可要是在河湟的崇山峻嶺之間,追逐著四散奔逃的吐蕃人,他的底氣就不是那麼充足了。
殺人盈野才是正道。
不殺得木徵膽寒,如何能懾服他以及藏在西北的董氈。
韓岡嘆了一口氣,現在想這些也沒有意義。還是早點把糧草給前面運送上去,出戰諸軍離開慶平堡時,攜帶的乾糧只有七天的份,而現在已經過去兩天了。
運送第一批糧草的隊伍已經整裝待發,是以馬騾等牲畜為主的馱隊,運送的人力都是軍籍。但接下來運送輜重的人手,卻不便再使用軍中人力,只能在地方上徵調。
王韶、高遵裕親筆簽發的調令事先便留給了韓岡,蓋了緣邊安撫司大印的文字已經印版印刷了出來,馬上便要送去通遠軍的各個村寨。
韓岡不知蔡延慶什麼時候能把築城的民伕送來,廣銳軍的叛卒如今都在他的指揮之下,但他們的人數只夠用來運送糧草,何況這些人都是堪戰的jing銳,拿去夯土實在浪費了一點,用來誘敵反而用處更大一點。
他再三檢查著要分發下去的令文,以防有文字錯漏,以至本意全非。類似於傳單的令文上並沒有油墨香,能塗在鉛字上的油墨現在還沒有出現,只是普通的墨汁。但字跡工整,且大印上的文字也是清晰可辨,不愧是雕版的產物。
韓岡現在還沒jing力往活字印刷術上去費jing神。如今活字印刷是有,但通常都是寺廟中用來印經文和謁語,在美觀和質量上,無法跟平常賣的書冊相比——而且對於印書坊來說,活字印刷用的木活字很快就會損壞,而一套好的印版卻能留給子孫傳承,曾經有過兩兄弟為了爭奪一套老杜詩經印版的繼承權,而打起了官司。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哪一項印刷手段更為合適,不言而喻。
“把令文都發下去,每個保甲都要傳到。”韓岡將傳單遞迴給等候命令的胥吏,“前面已經下過文,都該準備好了。傳語各保保正,今次之事不許有任何推脫,否則勿怪軍法無情!”
……………………
尤三石又檢查了一遍綁紮的腰帶和綁腿,這是他在軍中十幾年來養成的習慣。
在同一間屋中,他的渾家就坐在一邊,正為尤三石整理著行裝。垂下來的髮絲遮住了臉上的表情,只能聽到她幽幽嘆著:“又要上陣了。”
“這是韓機宜的命令。”尤三石強調著。
廣銳三千叛軍都是靠著韓岡才逃了一條xing命,全家老小也都是韓岡給保下來的。犯了千刀萬剮的死罪,被招降後居然都不是被流放嶺南等死,而僅僅是是變成了屯田的屯丁。照樣能吃飽穿暖,全家人還在身邊,比起在廣銳軍的時候還舒坦些。
現在韓岡下文徵調各保甲出人服徭役,有些人不知好歹,腹誹不已。但大多數叛軍士卒還是很淳樸的,知恩圖報的心思都有著。
尤三石是一任保正,是由同一村中的叛軍士兵們推舉而出。當初廣銳叛軍歸降後,被決定流放通遠,所有有銜頭的軍官全數被放在隴西城邊安置。而近二十處叛軍的村寨中的保正、甲頭,都是自行推舉出來,皆深得人心,能肩負起重任。
背起行囊,提起弓刀,在妻兒的眼淚中告別而出。尤三石所在的保甲出動了一百三十多名jing壯的漢子,連同渭水之濱的數十家寨堡,總計兩千餘保丁齊聚渭源堡。
在咸陽城投降的半年之後,廣銳軍重新集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