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本寶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宮女卷,宮本寶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然靠著一枝畫戟,有鍾離昧、季布在左右奮力相幫,殺散一層又一層的漢兵,但自己的人馬,十成中少了八成,他自從起兵以來,像這樣的失敗,尚是破題兒第一回。當項羽回到帳篷時、虞美人還象過去那樣去安慰,但項羽已自己憂懼起來,平日膽大包天的項羽,從無一件可懼的事情,此刻也銳氣全消,見了帳中的酒綠燈紅,虞夫人的擔青眉黛,彷彿有無限淒涼的情景含在其中。當軍士進帳報告漢軍已把本營圍得水洩不通,請問怎麼辦時,項羽在要將領小心堅守的同時,衝口而出:“明日俺再與他們決一死戰!”此時虞美人在旁,一聽到項羽說出個不祥的“死”字,傷心得幾乎要將她的眼淚從眼眶中迸出來,她心中只想掙出幾句話來安慰項羽,誰知腹內似有許多話說,及到喉管之上,不知怎的,竟會一句說不出來。兩人默默無言地飲酒,耳邊只聽得一陣陣悽風颯颯,角足粟嗚嗚,俄而車馳馬叫,俄而鬼哭神號。陡地一片歌聲隨風吹了進來,其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忽爾一聲高,忽爾一聲低;忽爾一聲長,忽爾一聲短。彷彿九宵鶴唳,彷彿四野鴻哀,一齊入到耳內,一齊迸上口頭。這歌聲是劉邦的軍師張良特地編成的《楚歌》,教軍士們晚上到楚營四周唱和,激動一班楚兵,懷念鄉關,陸續偷偷地走了,就連那鍾離昧、季布,無戰不與,無役不隨,同生共死,永無異志的人,也情不自禁地背地走了。只有那八百子弟兵,還守著營門。虞夫人直挺挺地站在那兒,早變成一個淚人。項羽到此,不由得漫灑出英雄眼淚,對著席上的殘餚殘酒,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
騅辨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夫人在旁聽了,已知項羽歌意,泣不成聲,若斷若續的吟道: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親信侍臣,在旁見了,個個情不自禁,大放悲聲,陡聽到營中更鼓,已敲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瞭,我當冒死衝出重圍,卿將奈何!”虞美人突然立起,豎起雙眉,喘聲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願大王前途保重!”說到重字,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血濺珠喉,香消殘壘。項羽撫屍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埋了這麼多年一直相隨自己的夫人,跨上烏雅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自刎於烏江,這年項羽才三十一歲。
生前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地齧著他的心,她無限哀傷地在死前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問!”它包含著何等深沉的愛,是那樣刻骨銘心。
劉邦後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至今安徽省定元縣南六十里,留有一座香家,墳上生長的草修長而秀挺,迎風舞擺,搖曳生姿,它被稱為虞美人草,它在不斷地訴說著虞美人的柔情與貞烈。後來一班文人,欽佩虞美人節烈可嘉,描寫詞曲,就常以由美人三字,作為曲名,訴一縷衷腸,留芳千古。
大漢公主西域和親
這裡講的是漢代細君與解憂兩位公主到西域烏孫國和親的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都是唐代送別詩中的千古絕唱。西域就是指陽關、玉們關以西的廣大地區,在漢唐時代人們的概念中,一出這兩個關,就算是置身異國,塞外荒涼,再加上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一旦分離就成永訣,這一份離別感情自然融入詩中,感人肺腑。
自從漢高祖在對匈奴作戰中遭逢“白登之圍”,深知步兵車戰難以匹敵飄忽來去的騎兵部隊,接受了婁敬的建議,實行“和親政策”,從而揭開中央政權與周邊民族關係新的一頁。
到漢武帝時,騎兵已訓練成功,於是數度開塞擊胡,特別是經衛青、霍去病的打擊,匈奴從此遠颶漠北。為了取得徹底的勝利,漢武帝採取大包圍的迂迴態勢、積極打通西域,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武力與懷柔雙管齊下,聯合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勢力強大的烏孫,就成了主要爭取的物件。
原先烏孫國世居在祁連山附近,後被匈奴趕到今新疆溫宿、伊寧一帶,一向與匈奴算是世仇大國,漢武帝派張春第二次出使烏孫,表示願遣公主下嫁,結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漢武帝元封六年,以江都王劉達的女兒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國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