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部分,名門,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理,還擅自任命官員,請問這和當年安祿山之流又有何區別?若他能醒悟,請聽我一勸,早日罷了開府之念,把河湟交給朝廷。”
胡鏞搖了搖頭,不屑地說道:“虧都督這麼看重你,原來也不過是腐儒一個,我問你,何為朝廷?是把河湟交給崔家、裴家還是李家,朝廷派人來治理,不過又是給崔、裴兩家瓜分罷了,我西涼將士陣亡兩萬多人,難道他們的血都白流了嗎?”
說到此,胡鏞站了起來,向他一拱手道:“道不同,不與之謀,胡某告辭了!”
杜亞望著他的背影大步遠去,眼中慢慢流露出了痛苦之色,手中之筆‘咔嚓!’折成兩斷。
“他真是說我與安祿山一樣嗎?”張煥轉身笑道。
“是!”胡鏞點了點頭,“他是這樣說的,希望都督斷了開府之念,把河湟交給朝廷。”
張煥微微一嘆,有些遺憾地說道:“我若得天下,必重用此人,可惜機不逢時,現在也只能放棄他了。”
“都督已經禮讓在先,既然他不領情,那也怪不得都督了,只是機不可失,都督該下決定了。”
張煥沒有說話,他平靜地望著窗外一群小鳥在草地上覓食,從太原細作傳來的訊息,他已經知道崔、裴二人間必然有一番惡鬥,也就是說,裴俊將無暇顧他,更不會讓朔方二十萬大軍南下,這個難得的機會他豈能不抓住?既然要做大事,又怎能瞻前顧後,遲遲做不了決斷,胡鏞說得對,機不可失,自己是該下決定了。
想到這,他立刻下令道:“讓杜梅來見我!”
第二百三十二章 厲兵秣馬(五)
片刻,杜梅匆匆趕來,杜梅現在是剛成立的隴右監察使第一任監察令,以他明辨秋毫的本事,倒也適合此職,不過作為監察令,明辨秋毫卻是對人不對事了,監察令下有監察支使十人,監察役共兩百餘人,他們的權力很大,必要時甚至可以調動一定人數的軍隊。
杜梅進來後,胡鏞便知趣地退了下去,房間裡就只剩下他和張煥兩人,杜梅隨身帶著一隻舊布口袋,裡面裝著一些重要事件的資料,張煥坐回位子問道:“我上次讓你查的五泉縣唐縣令,可有進展?”
“已經查到一些!”杜梅從布口袋中取出厚厚一疊資料,遞給了張煥,“唐獻堯是個平庸之官,事事不管,也沒有什麼作惡之事,不過他的長子在三年前曾私賣公廨田,事後不了了之。”
張煥接過資料翻了翻,記錄得很全面、也很詳細,包括唐獻堯的個人言行、數百民眾對他的評價、他的家庭背景、妻妾孃家情況、三個兒子的所做所為等等,看得出調查者是很費了一番心血,張煥笑了笑,將資料還給了杜梅,“錄一份副本給我,我要親自和他淡一淡。”
金城郡在吐蕃未佔領河湟之前,一共只管轄兩縣,一縣就是金城郡治所在的五泉縣,另一縣則是黃河西岸的廣武縣,在吐蕃佔領河湟河後,唐、蕃兩國以黃河為界,廣武縣也就屬於了吐蕃,這樣一來。金城郡地方雖大,但實際上只有一個屬縣。
五泉縣的縣令叫做唐獻堯。年紀不到五十歲,慶治二年進士,他從主簿一直做到縣令,應該說他具有豐富的底層為官經驗,但事實上他在民眾中的口碑並不好。倒不是他恃權做惡,而是他為官不作為,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什麼事都不聞不問,每天都沉醉地酒壺之中,時間久了。金城郡百姓只知道一個為民辦事的杜刺史,而唐縣令則漸漸消失在眾人地記憶之中。
這也難怪,刺史和縣令同管一縣,而刺史大事小事都事事親為,沒有飯碗的縣令也只能迷戀酒壺了。
五泉縣縣衙也在五泉大街上,也是巧,它就在刺史衙門正對面,由於長時間的門前冷落。石縫間竟長滿了青草,和對面熱鬧的刺史衙門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縣衙地衙役大多都跳槽到了對面,只有兩個身體略有殘疾而被拒收的衙役每日坐在門前打盹,只有他們一身破舊的公服勉強向人們昭示,這裡也是地方政務機關。除了縣令醉在酒鄉,縣丞已回家養老,縣尉則轉行做了殺豬郎、在縣衙門口擺個攤賣肉,主簿也同樣利用縣衙的黃金地段在縣尉的肉攤旁放了個代寫狀紙兼算命的桌子。下午,張煥在杜梅及幾名隨從地陪同下,來到了這座有名無實的五泉縣衙。張煥沒有出面。而是取了一張名刺遞給了杜梅,杜梅會意。上前對稍微還帶點書生氣的主簿拱手道:“在下節度使府杜梅,請問你們縣令可在衙門。”
一邊說一邊把張煥名刺遞給了他,縣尉和主簿雖久不問政事,但杜梅的名字還是聽說過的,節度使張使君的心腹幕僚,二人不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