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3部分,重生於康熙末年,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帶了墨書一個出來。
主僕兩個,帶著大包小包上馬,沒有回曹府,而是往方家衚衕去了。
這邊衚衕裡有處舊宅子,是覺羅氏昔日的陪嫁房產,一個有些破舊的二進小院。
原是覺羅氏身邊容養的老嬤嬤一家住,那老嬤嬤前些年已經過身了,這邊只剩下兒子、媳婦、小孫女,已經放出籍來,並沒有在董鄂府當差。
那嬤嬤的兒子叫常貴,三十來歲,同媳婦成親十多年,只有一個姑娘,因是臘月裡生的,小名就叫臘月兒,今年十三。
見老主人來了,這一家三口讓出後院正房,搬到前院來。除了覺羅氏同靜惠外,住進來的還有沈嬤嬤一家同靜惠的丫鬟春兒。
噶禮家產,除了覺羅氏名下這宅子,已經全部入官,家人也要官賣。曹顒打發管家,將沈嬤嬤同春兒的手續給辦了,因曉得沈嬤嬤還有兒子媳婦在那頭,也一併花錢買下。
結果這邊的宅子,上上下下的就住了十多口。
沈嬤嬤在覺羅氏身邊侍候,她媳婦還有常貴家的在廚房,春兒同臘月在靜惠身邊侍候,沈嬤嬤的兒子同常貴兩個就是看家、護院、加上門房、採買什麼都算是了。
雖說收拾起來,這邊宅子也有些過日子的模樣,但是自打端午節開始,這邊卻是不太平了。
這京城習俗,各大宅門的採買,有時候並不是支付現銀,多是記賬,逢“三節”,既端午節、中秋節、年節時上來結賬。
噶禮家被抄家,籍沒,這外頭的債務可是沒清。
雖說老太太兒孫都沒了,晚景挺可憐的,但是也沒幾個人同情。要是這老人家不捉夭,怎麼會把家給敗了?
頭一回告狀,斷送了兒子的頂戴;再一回告狀,卻是兒子、媳婦、孫子都送了命。
虎毒不食子,對待自家骨肉能這般,這老太太有什麼可同情的?
再說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就算是兒孫都沒了,老太太也是董鄂家的人,哪兒是那麼好賴賬的……
於是,自打端午節後,什麼綢緞鋪啊,肉鋪啊、果子鋪,各自打發收賬的上門……
第427章 還債
方家衚衕,董鄂宅外。
幾家鋪面的外管事站在門口,後邊跟著小廝牽騾子、牽驢的,將半條馬路堵得嚴嚴實實。
覺羅氏那日從董鄂府出來時,只抱了個首飾匣子出來,裡面能有多少物什?雖說她們祖孫剛到此處時,曹顒曾打發管家來送米糧之物,但是覺羅氏向來好強,又已經麻煩曹家頗為,哪裡還有臉面繼續佔便宜,便都婉拒了。
老人家尋思變賣幾件首飾,夠開銷就好,剩下的留著到時候給孫女置辦嫁妝。雖說董鄂家敗落,門當戶對的親事越發難尋,但是也不好讓孫女兩手空空的出門子。
哪想到出了刑部大牢沒幾日,老人家便害起病來。請了老幾茬大夫,開了不少藥方子,卻始終不見效,只能用各種好藥頂著。
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到了端午節,各個錢糧鋪子就一窩蜂的往這邊來。
正如那些人所想的,老太太即便告死了兒子孫子,也終是董鄂家的人不是,自然是要欠債還錢的。
就算其中有心善的,曉得這邊沒了男人支撐門戶,只剩下祖孫兩個,怪可憐的。但到底是買賣人家,同情歸同情,銀子歸銀子,誰家的本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覺羅氏行事方正,自不會賴賬,便讓沈德給這些鋪面結賬。
沈德就是沈嬤嬤的兒子,今年二十來歲。如今就負責些外出採買的事。
雖說覺羅氏將變賣首飾的銀錢都交給沈德,讓他將外頭的債務清了,但是哪裡能夠呢?
像什麼菜鋪、油鹽鋪、果子鋪、肉鋪什麼的還好說,從正月裡到董鄂家出事前,四個月的功夫,有的二三十兩,有的七八十兩。還都能填補上。綢緞、首飾、茶葉、古玩這些卻是大頭,一時之間哪裡有銀子填上。
覺羅氏身子不好,眾人也不敢告訴她。靜惠曾往她姨母家走了一遭,伊爾根覺羅氏是不願意外甥女出面還董鄂家的爛賬的,畢竟噶禮還有親生女兒在,哪裡需要侄女還賬。她的意思,是要接外甥女兒去富察府上,省得在外頭吃苦受窮的,委屈了自己個兒。
靜惠要守著祖母,怎麼會自己個兒去投奔姨母?伊爾根覺羅氏見勸不過她,就幫襯了一百兩銀子,但是卻也是還差好大個窟窿。
靜惠急得沒法子,想著要將祖母剩下的首飾變賣,但是沒經過祖母首肯,也不敢輕易做主,便只能叫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